來源:濟南日報
2017-10-10 15:33:10
“80后”爸爸帶兒子徒步川藏線。
樂嘉4歲女兒沙漠徒步。
脾氣大、難溝通、花錢大手大腳……這些詞語似乎已經是貼在當下少年兒童身上的標簽,家長們教育起孩子也免不了以“我們小時候”開頭,對孩子們生來養尊處優的環境既寬心又憂心,讓他們知道生活不易成了不少家庭的“作業”,“苦難教育”便應運而生。
最近接連爆出的“‘80后’爸爸帶孩子徒步進藏”“樂嘉4歲女兒沙漠徒步70公里”新聞,引起網友們熱議,濟南也有家長認可“苦難是財富”,生活中有意讓孩子用吃苦的方式達到成長目的。你會炮制“苦難”,有意讓孩子去吃苦嗎?
“虎爸式”教育頻現
網友褒貶不一
“‘80后’爸爸帶孩子徒步進藏”的主角名叫張偉,1981年出生,現為四川自貢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負責人。他和11歲兒子的徒步之行從7月8日開始,從自貢出發,乘大巴車抵達康定后,沿318國道徒步前往拉薩,一路艱辛困苦可想而知。有人說,他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自身安全和承受能力,也有人質疑他作秀、博眼球。
張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徒步之旅,是經過近1年籌劃、1個月前期準備才啟程的,并且充分考慮了兒子的身體狀況和主觀意見。他說,希望兒子從小就能培養起吃苦耐勞、勇敢、堅強的性格,他認為每個男孩子都應該經受苦難教育,只是因人而異,方式各不相同而已。
8月下旬,著名主持人樂嘉也曾因為“苦難教育”被推上風口浪尖,與張偉“男孩接受苦難教育”不同的是,樂嘉帶上年僅4歲的女兒沙漠徒步,并稱與女兒約法三章,每天20余公里的行程不許大人抱,要獨立完成,于是我們看到了小女孩兒長滿紅疹和水泡的雙腿。盡管如此,樂嘉表示帶女兒徒步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作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查看這兩則新聞下的評論,不難看出網友們意見鮮明地分成了兩大陣營,有的認為“被大人說成是磨礪,其實對孩子而言是折磨”;有的則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雖然有點苦,但是可以讓孩子知道并且很好地認識“生活”,是不錯的一段經歷。
爭議聲中有人力挺讓孩子生啃玉米
在山東通訊城經營對講機生意的小田是一位年輕父親,祖籍福建、生于1990年的他結婚較早,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5歲的大女兒在家接受的,就是父母嚴苛的吃苦教育。
最初他發現女兒需要“管教”是在2017年的春節,女兒在滿是親戚的飯桌邊上躥下跳,對長輩的呵斥充耳不聞,小田腦中一下回想起自己上小學時參加的素質教育夏令營,他和同學們每天都是站著吃飯、教官不吹哨的話動筷子就要受罰,于是春節一過,小田就要求女兒站著吃飯,“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她一整天都很乖就可以坐著吃,但出現不尊重長輩、特別任性的行為,就要站著吃飯以示懲罰。”
站著吃飯只是小田“家庭軍事化”中的一條,女兒還必須自己洗碗、洗內衣、疊被子。對于一個5歲的小女孩來說,把這些做好似乎有些困難,但小田說,這只是培養女兒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女兒洗過的碗筷、衣服,家長都會偷偷再洗一遍,既鼓勵女兒又不打擊她的熱情。
相對于穿越沙漠、徒步進藏,小田對女兒的教育似乎溫柔得多,但一項“憶苦思甜”課卻堪稱“獨創”,那就是全家不定期一起生吃玉米、地瓜等常見糧食,這是小田從小接受的教育,如今女兒也開始嘗試。“我的老爺爺是軍人,他生前給我講過太多戰爭時期的苦難,在我小時候我們家就有憶苦思甜的傳統。”這樣的方式,女兒能夠接受嗎?小田說,經歷了剛開始的哭鬧和“抱爺爺奶奶大腿”,女兒現在已經逐漸適應,并學會了傾聽家長的訓導。
花錢送娃吃苦成潮流軍事化夏令營受追捧
孫女士是一家上市企業的中層,她和丈夫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撐兒子鵬鵬優渥的生活,但是剛剛過去的暑假,他們花費4000余元,送11歲的鵬鵬參加了“吃苦夏令營”。“鵬鵬回來時我們去接他,大巴車門一打開,一群帶著汗臭味的孩子往外跑,一個個黑得我都沒認出來自己兒子。”孫女士說。
她為孩子選擇的是拓展基地夏令營,打算通過嚴格的教官、軍事化管理、軍體拳訓練讓鵬鵬改改假期睡懶覺、好吃懶做的毛病。“孩子一回來就吐槽,整天用涼水洗澡,半夜時不時就緊急集合,每天都繞著操場跑十圈,有些胖一點的孩子大腿內側都磨破皮。”孫女士說,剛回家的鵬鵬明顯睡得早、起得早了,吃飯也不剩,但過了兩天又打回原形,“臉還沒白回來臭脾氣就回來了”。
記者搜索“吃苦夏令營”,發現在濟南真有不少。某品牌機構的夏令營組織者康先生告訴記者,僅在上一個暑假,經他登記的孩子就有600多個,除了少數“親子鄉村體驗”,絕大多數孩子都只身邁進了“軍營”。“軍事化訓練主要就是體能、品格的磨煉,教孩子有團隊意識,強度也可以自主選擇。”康先生說,夏令營的報價不僅包含吃住行費用,還有場地的租賃、保險費用在內,大多數家長都表示認可。
吃苦是福還是本末倒置“對癥下藥”更重要
“人為地刻意創造一種相對現實生活而言可以稱之為苦難環境的環境,使受教育者在該環境下身體和心理都遭受苦難,企圖從創造的苦難中獲得教育。”這是百度百科中對于苦難教育的定義,而“苦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特定時代的文化環境和生存環境,賦予了苦難價值。”這樣一條評論,在張偉帶孩子徒步進藏的微博下,被點贊1000多次。
李新德是鄭老師教育的一名加盟商,他從事教育工作已經十余年時間,在他看來,讓孩子吃苦有意義,卻沒有必要:“我們要注意的是,讓孩子吃苦是家長的主觀選擇,而不是孩子的意愿,這時候家長們就要問問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性格、優缺點、適應能力。”
李新德認為,一味宣揚“吃苦”,尤其是“半路吃苦”更易被孩子誤解,“人為制造苦難,本身就帶有欺騙色彩,孩子也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苦難,教育最重要的是對癥下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