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山東綜合
2017-10-11 15:13:10
原標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濰坊市教育發展成就綜述
李強/制圖
記者 孫孔嘉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教育工作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緊緊圍繞立德樹人,以改革統攬全局,突出制度創新,構建現代教育治理機制取得重要進展,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校分開、專家辦學、評價引領、課程推進、社會參與、督導保障”制度體系,全市教育事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讓全市人民擁有了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致力于改革創新
五年來,全市中小學去行政化改革全面深化,建成完善的專家辦學制度。全市270余位新任校長全部從優秀教師、教育管理者中產生,新任校長平均年齡降到45歲以下;全市校長研究教育教學的時間由56%提高到82%。
教師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辦學活力顯著增強。擴大學校用人自主權,共招錄新教師14000余名,其中音體美、英語、心理健康教育等急需學科教師1800余名。全面推開以“縣管校聘、按需設崗、分層聘任、績效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全市1194所中小學全部實行設崗競聘。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意見,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績效工資改革全面推開,優教優酬機制加快建立,班級管理團隊激勵經費全部納入縣級財政保障,為3.5萬名原民辦代課教師落實補助1.3億元,580名老民辦教師待遇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中考制度,成為學生發展興趣、發揮特長,學校立德樹人、回歸規律,教師因材施教、教書育人的重要制度保證,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12月,被教育部確立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
辦學體制改革持續加力,民辦教育異軍突起。五年累計吸引社會投資137.2億元,民辦中小學發展到86所,涌現出昌樂二中等一批各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學校。全市基本形成“公辦保基本、民辦供選擇”的辦學局面,為解決公辦學校“擇校熱”這一全國性難題提供了“濰坊方案”。
致力于立德樹人
五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加強德育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建立起學段縱向銜接、學科橫向融合、注重體驗感悟、遵循規律的德育課程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生本化改造,建立起具有濰坊特色的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社會實踐課程“三位一體”育人格局,全市95%以上的學校開發了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等特色課程,中小學學生社團達到9848個。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在每縣(市)1處中小學生校外科技綜合實踐基地的基礎上,投資2.6億元建成國家級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新建命名300處市級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家庭教育蓬勃發展,所有中小學全部免費為家長開設4次8課時的家教課程,建成國內首個線上家長移動學校“親子共成長”公共服務平臺,線上與線下、日常與集中相結合的家校融合育人體系基本建立。教育質量連年攀升,一批重點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5年全省領先,共有7.3萬名學生升入重點本科高校深造;全國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共獲得98塊金牌,連續8年位居全省金牌榜首位。
特別關心關愛特殊群體學生,資助幫扶實現全覆蓋。健全殘疾兒童、孤兒、留守兒童、家庭困難、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等特殊群體學生資助救助體系,全部實現“應助盡助”。建立起從幼兒園到大學全覆蓋的學生救助體系,精準識別、陽光救助,五年累計發放資金12.8億元,救助學生128.3萬人次,沒有一名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為全市840名輕度殘疾兒童提供與普通孩子同等教育,917名重度殘疾兒童在家享受送教上門服務;為全市322名孤兒、973名留守兒童逐一配備教師媽媽(爸爸);對全市4.6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由流入地政府安排到公辦學校接受無差別教育;建設518所“四點半”學校、1011所鄉村學校少年宮和978個農村社區兒童俱樂部,較好解決了學生平時放學早和節假日無人看管問題。
致力于均衡協調
五年來,全市教育投入大幅增加,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預算內教育投入2016年達到165.15億元,比2011年增長86.2%,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連續11年位居全省首位。先后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提升市區中小學建設工程、解決中小學“大班額”工程,五年累計投入資金202億元,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積419萬平方米,中小學標準化率由40%提高到100%。
全市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246所,新增學位12萬個,省級示范幼兒園達到265處,居全省首位。在城區新建48所普通高中,所有高中學生全部在城區接受優質教育。8個縣市投資30億元,建成5所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和3所山東省規范化中職學校,率先在全省實現每個縣市至少建成一所省規范化以上標準學校的目標。
致力于精準服務
五年來,我市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現新突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對接全市“1669”產業體系建設50個特色品牌專業,省級品牌專業達到15個,居全省首位,圍繞產業建專業機制基本形成。建立靈活多元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組建16個省、市職教集團,與100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集團內學校60%畢業生進入合作企業就業,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開展中職學校與本科高校“3+4”、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3+2”貫通銜接人才培養試點,推動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互融互通,構建起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大力開展“招院引校”,高等院校發展到19所,在校生17.8萬人,體系完善、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和源源不斷的技能人才大軍,已成為濰坊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獨特競爭優勢和招商引資的品牌。
致力于現代治理
五年來,我市持續推進政校分開、管辦評分離,著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堅持轉變部門工作職能,全面推行目標、項目、清單、底線、風險、協商、價值等七大管理,進一步簡政放權、明確責任,推動行業由管理向治理轉變,針對學校的檢查驗收、評比達標由57項壓縮到7項,文件、會議下降了47.8%。賦予學校干部提名、教師管理、學生評價、課程開發與實施等自主權,大力推進以發揮學校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一校一章程,以及理事會、校務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家長委員會為主要內容的“四會一章程一核心”學校治理結構建設,在壽光市、高新區、昌邑奎聚街道區域內和100所中小學加大依法自主辦學試點。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治理,建立起辦學滿意度調查、家長評教、辦學理事會、第三方專業評估等制度,在2016年度省委省政府組織的經濟社會綜合考核群眾滿意度調查中,我市以95.27%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17市和全市參加行業雙第一。“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基本形成。
回首五年走過的教育發展之路,我市承擔的9項國家級和15項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均取得重大進展,中小學校長職級制、高中考試招生、教育綜合督導、第三方評價、課程體系建設、推進家庭教育、發展民辦教育、管辦評等多項改革成為影響全國的改革經驗,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十大教育改革典型。成為全國唯一連續四屆獲得教育改革創新最高獎的市;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展望未來濰坊教育發展,信心百倍。全市教育工作者定將全心全力投入到永不停歇的教育發展中,這不僅是提升全民素質的必經之路,更是我市政治、經濟全面發展的后備積蓄之力。
(來源:濰坊新聞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