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談資
2017-11-15 23:13:11
11月14日,路過濟南五龍潭公園北面的銅元局后街時,一條長約百余米的溝渠映入我的眼簾,旁邊還有一座牌坊,上面寫著“于家橋”,古色古香的氣息頗有江南氣息。
(生產渠由五龍潭泉水匯流而成,初始處從居民院后流出)
沿著河岸向南走去,能看見河水是從南邊的河道流過來的,不過因為民房的阻擋,卻看不到河流上游的面貌。河水在于家橋處進入暗渠。
后詢問周邊居民得知,流經于家橋的那條河流在以前也是“大名鼎鼎”,但后來城市建設中部分被棚蓋住了,以至于現在地圖上看不到了,以至于這段百余米的明渠都沒有標注。
于家橋的這段明渠屬于生產渠。據了解,生產渠發源于五龍潭,古稱小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歷城縣志》曾記載:小河,在五龍潭迤北,蜜脂諸泉匯為溪流。蓮塘蔬圃相錯如繡,垂柳覆堤,游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于濼水。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小河的水發源于五龍潭泉群,一部分泉水注入西護城河,一部分流入小河,其水勢可與西護城河相當,也算是眾泉匯流之所在,風光也相當不錯。
現在生產渠的水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穿街過巷、明暗交替,小河由五龍潭流經彰賢街、東流水街等一些居民院后(在于家橋處還是這樣),過銅元局街、制錦市街、向北流經原造紙廠、少年宮、向西北穿越西圩壕、膠濟鐵路,經三孔橋街、北園大街后,向西流入東工商河,全長2861米。在北園大街處的這個彎兒,就是縣志中所說的“稍折而西”。
1938年,人們在小河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小河也就改稱為生產渠。從名字可以看出,這條河流對于兩岸工商業、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據了解,生產渠的河水除了作為沿河附近居民飲用、洗刷之外,還為兩岸制藥、造紙、染織等行業提供生產用水,所以將小河定名為生產渠,并在源頭處理了一座碑。不過現在這塊碑早已不知所蹤了。
根據記載,1946年的“北園灌溉工程”等水利工程中,“整治小河”便在其列,而且當年北園一帶的江南風光,小河功不可沒。
隨著河道兩岸生產生活設施的建設,生產渠下游河段大部分被棚蓋,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一條暗渠,只有在部分河段才能一睹小河的風姿。
夏日里,于家橋明渠轉暗渠的入口處,水草常瘋長,環衛工人每周會清撈多次,能清出水草千余斤。小河的水現在還為一些小區送著泉水福利,小河沿途的很多小區內的假山、河流等園林式景觀,依然用著小河的泉水。2008年,為了恢復小橋流水的美景,三孔橋商業街被拆除,昔日的暗溝由此變成了一條美麗的景觀河。
(壹點號·談資,文/許建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