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1-23 08:06:11
2016年全省人口出生數量達177.06萬人,同比增加53萬人,增長率達42.7%。截至2016年底,全省兒科醫師達1.08萬人,占全省醫師總數的4.55%,千人口兒科醫師數為0.66人。一邊是生病的孩子和焦慮的家長,一邊是疲憊不堪的兒科醫生。家長為了給孩子看病,到醫院排隊兩三個小時,只看了幾分鐘就被打發出診室;本該12點結束的門診,醫生卻一直看到下午一兩點,餓著肚子坐診頭暈眼花。這是當下醫院兒科病房里的真實寫照。
21日下午三點半,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普通門診外仍在排長隊。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攝
一坐一天不敢如廁,吃飯只用五分鐘
21日下午三點半,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門診大廳,依然坐滿了抱著孩子的家長,孩子的哭鬧聲、家長的哄勸聲不絕于耳。護士臺顯眼處擺放著“專家號已掛完,請去普通門診”的提示卡片,而旁邊的普通門診外,早已排成了長長的隊伍。
張女士是隊伍中的一員,“孩子得了感冒,我們下午3點40來的,專家號早就排滿了,現在正是孩子感冒高發期,真應該多開幾個門診。”張女士指了指隊伍前面的一位男士,“他是我同事,每天都要來給孩子輸液,基本每次都得排兩三個小時的隊。”一直到下午5點20,張女士依然沒能排進診室里面,“估計還得一個來小時。”
“每天都像打仗一樣,上班前我心里都有些打怵。”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主任劉志剛一臉疲憊,由于長時間保持坐姿,劉志剛的肩周和腰椎都有問題,坐診的時候腰上必須綁著護腰帶,再在后背貼幾片膏藥,“昨天我一個人看了150多個病號,從早上七點多開始,中午都沒吃飯,晚上還要繼續上專家小夜班。”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兒科主任王紅美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盒緩解胃疼的藥,“有個孩子家長知道我胃疼得厲害,特地送過來的,她還幫我在身上貼了治胃病的膏藥。”王紅美坐門診時,每天接診量通常在90人左右,“中午經常只用五分鐘時間吃飯喝水去衛生間,有時憋尿憋得都站不起來。”
上述現象在我省其他地市也很常見。截至目前,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2017年兒科門診量近120萬,每月接診量高達10萬,月門診量幾年的時間翻了三四倍。臨沂市婦女兒童醫院濱河院區,22日凌晨0點,還有近百名家長帶著患兒在這里候診。一名男子苦等一個小時,距離他還有60個號。22日0點45分至1點15分的半個小時內,叫號機只呼叫過3名患兒就診。煙臺山醫院兒科主任李海燕告訴記者,21日值班門診到晚上7點多,一天看了86個病號。
有編制卻招不到人,12年只留下一名年輕醫生
“排隊三小時,看病五分鐘”,是患者及家屬對醫院抱怨最多的問題,類似“真應該多開幾個門診”這樣的話,兒科醫生也經常聽到。對此,劉志剛無奈地表示,“我們也想多幾個醫生坐診,自己也稍微輕松點,但是到哪里找人啊?”據介紹,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目前有20多位醫生,需要負責病房和門診,想再從病房抽調醫生到門診很難。
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兒科共有39位醫生,但是再分別分到小兒血液腫瘤科、小兒腎臟內分泌科等多個下級科室中,人員總是捉襟見肘。同時,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女醫生因為懷孕生子休假的情況也很常見。王紅美向記者展示了本周科室排班表,顯示6位醫生休假,1位醫生進修,1位醫生到基層醫療援助。
“其實這幾年我們醫院一直在招聘兒科醫生,也有編制名額,但是很難招來人。”劉志剛說,如果醫院發布招聘10名兒科醫生的公告,最后報名的往往只有幾個人,真正能入職的更少。歷下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劉海螺也深有感觸,自從他12年前在該院兒科從醫至今,兒科只成功留下了一位年輕醫生,“陸續招來過好幾個,不是換專業就是換醫院。”
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各醫院兒科醫師隊伍出現嚴重斷層,“合理的人才梯隊應該是金字塔型,年輕醫生最多,但是我們醫院兒科正好相反,高年資醫生最多。”劉志剛說道。劉海螺告訴記者:“科室有的醫生已經五六十歲了,還得照常值夜班。”即使最近三年,兒科每年都招聘5-8名醫學院畢業生,王紅美依然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在其負責的小兒血液腫瘤科和小兒腎臟內分泌科病房,一共35張床位,只有王紅美是主任醫師,沒有副主任醫師。
作為“賠錢科室”,工作壓力大醫生待遇低
五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兩年博士生,再加上規范化培訓和臨床經驗積累,一個人從開始學醫到獨立執業,一般要花費15年左右的時間。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工作壓力大、風險高、收入低、容易產生醫患矛盾成為兒科不受醫學生歡迎的重要原因。
兒科又稱“啞科”,多數患兒無法清楚表達身體不適,病情的描述幾乎全靠家人。“有的孩子只是不停地哭,家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兒,這個時候醫生的壓力很大,我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判斷孩子病情的嚴重程度。”劉志剛說,有些孩子看似“輕微”的癥狀卻可能導致多種并發癥,需要醫生很好的判斷能力和職業素養,“對于病情較重的幾個孩子,我們都會回訪,以防他們出現別的并發癥。”
盡管兒科醫生付出的心力不亞于其他科室醫生,卻沒有在醫療定價體系中得到體現。兒科一直被認為是“賠錢科室”,檢查少用藥少,科室收入低,醫護人員收入也就不高。劉海螺告訴記者,無論是區級醫院,還是省市級大型綜合醫院,兒科醫生的收入都明顯低于醫院內其他科室,“兒科多數不能給醫院帶來經濟利益,還需要醫院額外補貼。”
與此同時,家長疼愛孩子心切,大大小小的醫患矛盾在兒科也屢見不鮮。采訪過程中,多位醫生一致表示,科室內醫護人員曾經接到患兒家長投訴不在少數。“其實現在大部分家長都比較理性,也能理解我們,但是也有家長因為排隊時間長、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大吵大鬧,影響醫療秩序。前段時間就有一位家長因為排隊問題,在診室內鬧了四十多分鐘,其他孩子只能等著。”有醫生說道。
正因這些原因,有些兒科醫生選擇更換科室或者干脆辭職不做醫生,劉志剛當年所在的大學兒科系一共51位同學,現在繼續在兒科從醫的不足三分之一。王紅美、劉海螺也坦言,同學中現在從事兒科的只有寥寥數人。
延伸報道:
分級診療成難題,理性就醫難實現
在加強兒科醫務人員隊伍建設的同時,分級診療不容忽視。全國《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結合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定位,形成兒童醫療服務網絡。“雖然兒科常見病和多發病我們完全有能力和條件處理,但是即使是感冒發燒,大部分家長也都喜歡去大醫院,我們醫院兒科的接診量遠低于省市級醫院,高峰期每天能有七八十個病號,平時也就三四十人。”劉海螺說道。
在臨沂市婦女兒童醫院濱河院區,22日0點45分至1點15分的半個小時內,值班醫生看診的24人次患兒中,只有一名患兒是因為曾經兩次患上腸套疊,當天又出現了拉肚子的癥狀,家長擔心再次發生腸套疊才帶他到這里就診。除此之外的患兒,都是感冒、腸炎等常見病。
除了患兒家長的心態因素,一些基層診室軟硬件不能滿足患兒就醫也是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原因之一。“藥水喂不進去,只能到這里輸液。”一位患兒家長說,他知道孩子是腸炎,但孩子太小只能扎頭皮針,附近衛生室的護士不敢,只好抱到大醫院來。
專家認為,引導患者理性就醫是破解困局關鍵。同時,還應該均衡配置醫療資源。“很多常見的病癥,比如發燒、感冒、拉肚子等,可以在社區醫院就診或者在社區醫院做個初步的急救,這樣既分流了患兒,減輕了大醫院的壓力,還能讓患兒和家長們都少受一些折騰。”同時專家建議,可以定期組織專業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兒科專家到下級醫院講課,兒科醫生們都應定期進修學習;國家也應出臺相關政策,改善兒科醫生的職業環境,培養專業人才。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邱明 臺雪超 孫淑玉 見習記者 張如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