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12-02 13:56:12
12月2日上午,隨著一團藍色火焰的騰空燃起,“崮山-歸德” 中壓長輸天然氣管線成功置換通氣,這意味著長清區天然氣“村村通”工程又取得突破進展,沿線崮云湖街道、張夏街道、萬德街道即將用上清潔高效的天然氣。
“崮山-歸德”中壓長輸天然氣管道項目是濟南市重點工程, 為提高濟南市燃氣普及率,改善能源結構,促進城鄉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該管線全長24公里,起點為崮山高中壓計量站,終點為萬德中壓計量站,設計壓力0.4MPa,日供氣能力可達11萬方以上,將滿足管道輻射周邊的遠期用氣需求。
施工難度大,須5次穿越北大沙河
據施工人員介紹,由于該工程部分管線沿國道104敷設,在施工建設中項目小組多次與當地公路管理部門、水務局溝通協調。同時受地理環境影響,崮山-萬德中壓管線施工難度大。項目施工須5次穿越北大沙河,為確保工程質量,項目組多次召開現場會、協調會,研究施工方案。經過多次調整方案,最終施工方采用了多臺吊裝設備同時架設管線,加裝配重塊沉管的方法。為確保長期可靠供氣,該段過河管道深埋河床6米,避免了河水沖刷對管線造成的破壞,其工程量多,技術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為確保如期完工,施工人員打破常規,采取不同路段、不同時段錯峰施工的建設步驟。經常利用夜間開挖過路鋪設管位。而遇到鄉村、學校、工廠等居民聚集區域,便及時聯系周邊單位,了解居民、單位工作作息時間,溝通協商過后方安排施工建設,盡可能的減少對周邊百姓的打擾。一位該項目的技術人員曾開玩笑的告訴記者,“這條管線上途徑的鄉村,哪個地方、哪天是集市,都在我的手機備忘錄里了!”
“把工地當成了家”
“他們快把工地當成自己家了”,這是該項目上的施工員家屬對他們的怨言,也是對濟華工程建設人員最真實的寫照。為了盡早實現竣工,這條線上的工作人員早出晚歸,在工地上經常一呆就是一天。工程量密集的時候甚至幾天都不能著家,項目組里的顧文京曾經連續五天都沒有回家,同在一個單位的妻子向來支持他的工作,但也忍不住有點埋怨。王斌是工程施工員,為了能早一天完工,向部門、公司交上質量過關的工程答卷,顧不上孩子生病,將照顧家庭的責任交給妻子一個人,本想陪妻子過個結婚紀念日以彌補平時對家人的陪伴,最后還是忘記了,只能在工地上度過。
工程人員的工作標配就是一輛車、一部手機、一個水杯、一張圖紙,為了早日實現竣工通氣,他們往往舍小家為大家,看到藍色火苗能在千家萬戶點燃,還我們生活的城市一片青山綠水,就是對濟華人的最好的嘉獎。
長清將迎“天然氣”時代
根據濟南市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十大行動”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十大措施的通知》要求,濟南濟華在公司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加大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煤改氣”工作。“崮山-萬德”中壓管線的完工通氣,惠及沿線23家工業用戶、17個村(居),近5萬居民,長清區將全面迎來“天然氣” 時代,夯實了長清區、乃至濟南市天然氣“村村通”的基礎建設。
今年9月份,《濟南市冬季清潔采暖氣代煤電代煤工作實施方案》相繼出臺,濟南濟華積極與當地環保部門、城鄉建設委員會加強合作,勇挑重擔,設計建設峰山路、鳳凰路、水鳴街等多條天然氣中壓管線,織密城鄉天然氣管網,各管線起開共推,加班加點為“氣代煤”工作建設提供燃氣基礎設施保障。為加快長清區“氣代煤”民用戶壁掛爐安裝進度,濟華工作人員開啟了“四加”的工作模式,即“加人、加設備、加時間、加投入”全力支持,在冬運前完成長清區“氣代煤”民用戶壁掛爐安裝工作。
受益于我市天然氣管網的不斷優化,燃氣基礎設施的不斷增設,泉城人民將享受天然氣帶來的省心省錢的快捷生活,企業將在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實現經濟收益和諧發展的雙贏。(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白新鑫 張曉燕 通訊員 林海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