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水母網
2018-02-05 14:30:02
社區老人在“壹家生活社區廚坊”吃午餐。 YMG記者 唐克 攝
水母網2月5日訊(YMG記者 楊春娜 通訊員 李佼擂)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里,如潮愛心如一束束溫暖的陽光,驅散積聚在困難群眾心上的陰云,日子重新生動起來。
老人在社區食堂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困難學生又收到了來自愛心企業的學費,低保標準提高讓衣食住行更有保障……我們總會暫時面臨各種各樣生活的困境,總有政府的一雙手在穩穩地兜底,總有愛心人士和你共同面對風雨。記者從市民政部門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市強化兜底保障,社會救助體系越來越完善,社會各界齊獻愛心,扶危濟困巍然成風,隨著我市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帶給了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無縫覆蓋
帶給百姓穩穩的幸福
“今年收入怎么樣?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嗎?”芝罘區白石街道困難居民劉廣家里,又迎來了熟悉的身影。來自街道的機關干部來到家里拉家常,臨走前,還留下了米面油和慰問金。“他們不但帶來了生活的保障,還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劉廣說。
或許,我們會暫時面臨生活的困境,但是請相信,總有一雙手在兜底。這雙手堅強有力,帶給百姓穩穩的幸福。
最低生活保障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是維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我市在市、縣兩級全部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不斷加大投入,于2017年7月再次提高了城鄉低保標準,全市縣均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580元/人/月,補助水平達到410元/人/月,縣均農村低保標準達到374元/人/月,補助水平達到227元/人/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92億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全面建立,救助供養對象的范圍、辦理救助供養的審批程序、供養的內容和供養的標準等都有了明確規定。截至目前,全市現有特困人員1.3萬多人,基本生活標準按照當地低保標準的1.4倍執行,根據身體殘疾程度不同分別明確了照料護理標準,并新規劃、建設了6處區域性供養服務機構,大力推行供養服務機構的集約化建設試點。
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今年“這雙手”的力量將更加強大。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將重點要打造“愛心煙臺·陽光救助”品牌, 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做好低保對象與貧困人口的標準銜接和政策共享,確保農村低保標準穩定動態高于省定扶貧線標準,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縮小到1.5:1以內。
全員參與
扶危濟困蔚然成風
1月21日,一場特殊的音樂會在福山東廳敬老院上演,煙臺圓夢交響樂團的志愿者來到這里為28位五保戶老人送上一份精神食糧。《枉凝眉》、《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洪湖水浪打浪》……樂手們多已退休,當他們演奏著具有年代感的音樂時,不少老人輕輕哼唱,完全陶醉其中。當得知還有個別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下地時,樂手們兵分兩組,來到屋里站在床前為老人單獨演奏;
1月22日中午,五歲墜樓孩童在毓璜頂醫院進行了12個小時的生死搶救后,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也花光家中積蓄。一方有難,八方相助,很快,社會愛心人士就為孩子籌款13余萬元,善款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給了五歲男孩重生的希望;
1月25日,煙臺利德潔具有限公司愛心捐助儀式在高新區實驗中學舉行,共資助困難學生21名,資助金額1.2萬元。這21人是從各學校上報的93名困難學生名單中挑選出的相對貧困的部分學生……
今冬的大雪似乎格外多,但是愛心能融化冰雪。
慈善事業是一項文明而崇高的事業,扶危濟困已經蔚然成風。來自民政部門的數字顯示,去年全市共接收愛心捐款9644.87萬元,市慈善總會共接收捐款1701.77萬元,設立了11支慈善冠名基金,冠名基金總額已達到5200多萬元,爭取中華慈善總會“為了明天———關愛留守兒童”項目、學校旱廁改造項目以及藥品援助等資金和物資折款7960萬元。善款用在刀刃上。我市精心組織實施了23個慈善救助項目,共發放救助金1475.07萬元,救助困難群眾2.98萬人次。
遍布城鄉的“紅馬甲”,成為這座城市的美麗風景。目前,全市義工管理中心發展到31個、義工工作站137個,注冊義工達5萬多人,星級慈善義工超過2萬人,開展各類公益活動600余次,慈善藝術團公益演出276場,全市義工累計奉獻服務225萬小時。
慈善工作每向前邁進一步,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得到幫助。今年我市著手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發展的慈善工作機制,創新慈善募捐方式和慈善救助模式,“慈善城市”將成為港城新名片。
創新載體
匯聚溫暖前行的力量
一碗打鹵面,一碟炒芹菜,吃著熱乎乎的飯菜,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居民孫奎山樂得合不攏嘴。“平時兒女不回家的時候,我就在這里吃午飯,美味健康還便宜。”孫奎山說。
老人的午餐問題,曾一度困擾著子女。經過多次調研及半年多的籌備,芝罘區毓璜頂街道大海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壹家生活社區廚坊”正式建成營業,為7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成本價的可口午餐。廚坊的開業讓老人有了自己的“午餐保姆”,獲老人、子女的點贊。如今,社區廚坊已經開業半年了,成了社區老人們最常去的地方。
慈善有心意,也有新意。給居家老人提供午餐,為患病家庭提供專項救助,為老人打造養老服務體系,“及時雨”般的救助,總有直抵人心的溫暖力量。
因病致窮,曾經是繞不開的惡性循環。如何打破?專項救助。“煙臺市醫療救助信息管理系統”讓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工程順利推進,另外,開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我市還將患醫保統籌大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其他城鄉居民納入了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范圍。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累計直接救助困難群眾12507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2135.4萬元。在臨時救助方面,全面開展了“救急難”工作,累計救助困難群眾3659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559.7萬元,為符合條件的9852戶城市困難家庭發放取暖補助1195.7萬元,一系列專項救助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減輕了城鄉困難群眾生活就醫壓力。
養老問題,關系著百萬老人及子女。如何圍繞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健全的養老服務體系必不可少。截至2017年底,全市養老機構總數達209處,日間照料中心總數377處,農村幸福院總數746處,養老床位總數5.92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7張。眼下,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已經啟幕,今年,煙臺將以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重點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爭取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約率達到100%,新增養老機構床位4000張、日間照料50處、農村幸福院110處,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到38張,不只是給老人一張床,更是一個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