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3-23 15:34:03
原標題:71歲“老濟南”萬件藏品記錄生活變遷 為地下室博物館找“出路”
崔兆森收藏的《大眾電影》創刊號21日,在自己的博物館內,崔兆森展示藏品。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劉玉樂 攝
八仙桌、煤油燈、針線簸籮、大哥大……經七路春元里小區一座居民樓下的地下室,400平方米的空間里分門別類地擺放著“老濟南”崔兆森40多年收藏的上萬件藏品。“我收藏的東西大多是生活中的老物件,雖然不值錢,但是能清楚展示幾十年來市民生活的巨大變化。”21日,崔兆森站在自己的“齊泉博物館”里說。
聊起每個“寶貝”的前世今生,71歲的崔兆森精神十足。不過,講解1小時后,上年紀的他有些疲憊。同時,場地維護、藏品保管以及博物館的傳承等問題也讓他有些迷茫。
上萬件老物件,展示生活變化
“我的這些藏品大多是普通人生活中被歷史淘汰的老物件,我自家生活用過的居多,也有朋友送的。”打開博物館的大門,崔兆森先介紹寶貝們的來歷。
一張八仙桌、兩把椅子、一件條幾勾勒出20多年前不少家庭客廳的擺設。“這都是那個時代的家具,那時沒有沙發,家里坐這種椅子或木凳。后來有了沙發,這些家具逐漸淘汰,坐沙發看電視舒服多了。”說著,崔兆森坐在椅子上撫摸著把手,似乎回到年輕時的歲月。
兩邊的博古架上滿擺著曾經一個普通家庭的日用百貨,鋦過的瓷器、成套的茶具、針線簸籮、老式電熨斗、暖水袋的“前身”燙壺……針線簸籮是崔兆森母親用過的,里面放著一把“襪板”,“原來生活比較苦,一雙襪子穿很久,為了讓襪子耐穿,我母親就會抱著針線簸籮把新買的襪子套在這個襪板上,在襪底上再縫上一層底板,這樣就不容易破損了。”
“客廳”旁邊放著兩扇木制的大門,是崔兆森從住過的老宅“小緯六路南街60號”保留下來的。如今,那兒早已是市區的街道。他記得,小時候吃水要花2分錢買一擔。1958年之后,街口安了“公用水栓”,13歲的他開始去挑水供家里使用,“當時我只能挑半桶,家長們看著孩子挑水辛苦,用水很省。”
以后如何傳承,成揪心事兒
這處博物館只有兩位工作人員,71歲的崔兆森和他76歲的哥哥。博物館建起來已有3年,兩位老人投入的精力物力不計其數,現在漸漸有些力不從心。
“我平時兼任講解員,附近的學校經常組織學生過來參觀,我也樂意給年輕人介紹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歷史和故事。講一場大概1小時,講完之后還真有點累。”剛給記者講解過后的崔兆森,臉上露出一絲倦意。
除了日常講解,維護和保存博物館里的“寶貝”也是崔兆森的一項工作。由于博物館位于地下室,房頂角落里架著管道,偶爾的漏水都可能對館里的藏品造成損傷。“那個墻角的位置就曾漏水,弄臟了不少東西。”崔兆森指著房頂一角說。地下室的另一個弊端是室內相對潮濕,不利于老雜志等紙質藏品的保存。為了盡量保護藏品,崔兆森特意將收藏的雜志用密封袋包裹。他拿出1950年發行的《大眾電影》創刊號時,輕輕地打開密封袋,翻閱時動作也很緩慢,生怕不小心損傷辛苦收藏的寶貝。
“最頭疼的是博物館的傳承問題,不知道以后怎么辦。”崔兆森思索一會兒后,又補充說,“如果有合適的單位,可以提供條件更好的場地來展出就好了。”
(濟南時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