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4-17 08:29:04
近日,濟南花坦村村民楊冠英正在準備一頓家宴:從紅色塑料袋里取出一條鯉魚,三下五除二收拾好后,她順手把案板上的魚鱗、魚鰓、魚內臟等垃圾收到裝魚的紅色塑料袋內,走到大門外,將垃圾倒入綠色的垃圾箱格內,把紅色的塑料袋揉成一個團,順手投進了旁邊一個灰色垃圾箱格內。
如今,在濟南最南端大山深處的花坦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放著雙色垃圾箱,一灰一綠。“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垃圾分類,也不知道怎么分類,反正都是垃圾,就扔到一個垃圾箱里。”楊冠英的婆婆、79歲的孫朝娥說,今年2月起,村里推廣垃圾分類,每家每戶發(fā)了一只灰綠雙色垃圾箱和如何分類的宣傳彩頁。自打推廣分類后,孫朝娥老人門口也擱了雙色垃圾箱,一格用來裝爛菜葉子等垃圾,另一格裝塑料袋和包裝盒。眼看一頓飯做完,綠格的垃圾箱越堆越多,孫朝娥老人卻笑嘻嘻地說,“這可是好垃圾,能換洗潔精、肥皂和洗衣粉哩。”
村民孫朝娥按照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分類投放垃圾。
田孝東正在分類收集村民家里的垃圾。
農村的垃圾怎么分類?
一只雙色垃圾箱
花坦村位于歷城區(qū)高而的山頂,海拔最高處達800米,從垃圾中轉站到村里,需要經過18個“發(fā)卡彎”,當地人稱“十八盤”。4月4日下午2:00,村民田孝東開著一輛垃圾分類收集車開始在村里挨家挨戶收垃圾。車剛停到孫朝娥家門口,老人就顫巍巍地從屋里走了出來,將垃圾箱打開。“看我分得對不對?”孫朝娥說:“綠的是剩菜渣和爛葉子,灰的是包裝盒和塑料袋。”田孝東檢查了一遍說“合格”,然后把垃圾倒進分類收集車里,隨即在本子上給老人蓋了一個小紅章。“嬸兒,你家已經有19個小紅章了,再蓋一個就可以去換肥皂和洗衣粉了!”老人笑呵呵地說:“能換洗衣粉?那可真是好垃圾。以前的爛菜葉子和剩菜渣都倒在村里的垃圾箱,一到夏天臭烘烘,還招蒼蠅蚊子。”
花坦村的垃圾分類車一天收集兩到三次,現在村里的垃圾箱已經干凈了許多,因為易腐爛的垃圾都在村民家里被收走了。整個村收下來,田孝東也遇到過“不合格的”:“有的沒分類,或者分得不對,那個垃圾就直接沒收了,不給蓋小紅章。”
花坦村這樣的垃圾分類模式,濟南之前沒有過。今年2月之前,花坦村與南部山區(qū)其他農村一樣實行“戶集、村收、鎮(zhèn)運、縣市處理”的模式。對于一個以種植核桃和栗子為生的村莊來說,每到春節(jié)和收獲季節(jié)都面臨“垃圾圍村”的問題。“以前的垃圾處理模式是先運到垃圾中轉站,再運到濟陽的垃圾填埋場,不僅運輸成本高,天氣惡劣時垃圾車還出不去。”高而辦事處副主任李輝告訴記者。據了解,整個高而每天產生生活垃圾8至10噸,到了春節(jié)和夏秋季激增到30至50噸。飽受垃圾困擾多年,這次,他們借鑒了浙江金華的垃圾處理經驗,因地制宜探索出實用的農村垃圾處理方法。
垃圾減量,分類是第一步。“農村里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文化程度不高,如果跟他們說可回收、不可回收,不一定聽得懂、分得清。但說會不會腐爛,一聽就明白。”李輝說,可回收利用垃圾由農戶自行處理,村里和辦事處根據農戶一次分類不到位的問題,對集中回收的垃圾,按可漚肥、可回收利用、有毒有害、其他等標準分為四類。“這里易腐垃圾占垃圾量的60%以上,經過陽光房生物堆肥后,可以從源頭上大大減少外運量,有機肥還田,還能有效處理每年產生的大量核桃皮和腐爛的瓜果。”
花坦村的太陽能堆肥房(閆珍珍 攝)
分好的垃圾去了哪里?
一座陽光堆肥房
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減量,而堆肥是垃圾減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花坦村有153戶村民,家家門口都有一只雙色垃圾箱。村民把垃圾按類分好之后,保潔員的任務就是在送到垃圾減量處理房之前,重新檢查“再進行一次分類”。
田孝東收來的垃圾就近運到了離村不遠的垃圾分類太陽能堆肥房,交給了管理員周軍。堆肥房面積約20余平方米,房頂和四周都是玻璃制成,四周有多個出氣孔。在堆肥房門口,周軍再將垃圾進行二次分揀,然后從窗戶投入。“這叫發(fā)酵池,利用屋頂上的太陽能集熱器收集熱量,讓這些垃圾發(fā)酵,從而變成可以種植蔬菜瓜果的有機肥。”周軍說,“溫度達到60℃至70℃時就開始發(fā)酵,如果是夏天,一個多月就可以產生肥料,這個季節(jié)大概需要三個月。”周軍指了指旁邊開著花的板栗樹說,這里離村莊較遠,周圍都是村民的板栗樹和核桃樹,等發(fā)酵完成后,沼氣液就流入地里澆灌樹木了,產生的有機肥料再免費送給村民,烘干后就可以給果樹施肥。“以前每戶村民平均每年要在肥料上投資約千元,等有機肥處理完成,可以給農戶每年省下六七百元肥料錢。”
周軍說,現在還沒到季節(jié),等5月到10月之間再來看看,堆肥房一定是滿滿的。“以前收的核桃皮都運不出去,爛在地里。現在有了這個寶貝,村民們不用擔心了。”花坦村的垃圾分類搞了兩個月,周軍的記賬本也寫了一摞,隨便打開其中一本,上面寫著“月度、日期”,每一戶村民的姓名和積分。“每個月積20分以上可以兌換獎品,到了年底,垃圾分類大戶還有3000元現金獎勵。”周軍翻著賬本說,村里老年人多,一聽說積分可以換獎品,積極性都很高。
堆肥是垃圾減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原來花坦村垃圾外運的次數是每天一次,現在延長為半個月或一個月一次。這種模式可以推廣嗎?李輝介紹,辦事處將為剩下的17個村配備5500多個垃圾箱、22輛垃圾分類收集車,再建13個陽光堆肥房,5月左右將建一座大型統(tǒng)一處理中心,屆時不僅可依靠陽光堆肥房,還能探索利用機械生產有機肥的模式。據了解,這是比“漚肥”更加先進的機械高溫發(fā)酵技術,垃圾只需24小時就能處理成顆粒有機肥。跟原有太陽能垃圾減量處理房共同使用,能滿足整個高而垃圾處理的需求。
垃圾分類的錢用于何處?
一本回收經濟賬
不用說農村,就是城市,廚余垃圾的處理也是一個難題。目前,除章丘、平陰、商河外,濟南其他地方的垃圾都運往濟陽垃圾填埋場。2015年之前,濟南市垃圾年增長率一般在3.5%左右。近兩年垃圾增長速度超過10%,2018年全市垃圾日產量已近6000噸,廚余垃圾占總量的近60%。作為省內最大的垃圾處理填埋場所,濟陽垃圾填埋場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隨著農民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新建垃圾填埋場選址越來越難,成本也越來越高。如果采用焚燒的方式,又容易帶來二次污染。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是城鄉(xiāng)垃圾的出路所在,南山管委會城管執(zhí)法局副局長李茉莉告訴記者,南部山區(qū)垃圾清運每年僅運輸費成本就在600萬元左右,如果這個模式能推廣,那么僅運輸費就會省下一半以上。
類似于花坦村這樣的陽光堆肥房,旁邊的西邱村有一個,高而還要再建13個,有的村因為距離近,兩個村共用一個陽光房,預計總共需要投入資金400余萬元。據了解,垃圾分類需要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有兩筆。一是太陽能垃圾堆肥房、分類垃圾桶、垃圾車等硬件設施。二是保潔員工資、堆肥房設施維護等后續(xù)管理費用。
如果濟南農村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減量處理,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垃圾產量,還能延長垃圾填埋場使用壽命。從長遠看,農村垃圾處理的政府支出不是增加了,而是減少了。
根據測算,農村1噸垃圾的平均清運成本為200元,焚燒、填埋處理成本每噸110元和90元。一個500人左右的村莊,年產垃圾120噸,分類后減量70%,同步可減少清運費1.68萬元、處理費0.84萬元。如果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每年可減量垃圾90萬噸以上,現在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可以在8至10年的節(jié)余中收回。
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中,廚余垃圾占比最高。廚余垃圾堆肥還田,可產生大量有機肥。農村有垃圾堆肥的傳統(tǒng),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減量,既可以就地漚肥、就近還田,還可以節(jié)省大量運輸、處理費用,綜合效益比城市更加明顯。
(濟南日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