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4-15 21:55:04
齊魯網德州4月15日訊 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經常使用的一種工藝,一座大殿,梁柱縱橫交錯,一榫一卯之間,木結構緊緊咬合,天衣無縫。而如今,一種從榫卯發散而來的智慧,凝結停落在了德州臨邑的一戶農家院落,它就是“扣燈籠”。
五代傳承:不用釘膠、針線 時間越久咬合越牢固
幾根普通的高粱秸稈,一番操作之后,它們就會變成一個結構精巧的燈籠。這門工藝,來自張運才的爺爺張文清,傳到張運才這里,他取了個名字叫——“扣燈籠”。
“扣本身而言,是一個方言,實際上說扣的話,是爺爺自己取的這個名字。因為是一節一節地扣出來的,而‘扣’就是里邊咬合的這個工藝?!钡轮菔锌蹮艋\工藝非遺傳承人、張運才的孫女張爽告訴記者。
扣燈籠的核心構件是“六柱鎖扣”,由六根秸稈榫卯相接,鎖扣而成。不用釘膠、針線,僅依賴秸稈的咬合,時間越久越牢固。這六根秸稈不僅要尺寸相同,而且開榫的位置、寬窄也要嚴格一致,為此,張運才自己制作了一把特殊的工具。
40年前,張運才制作了第一盞燈籠,如今,這盞燈籠仍完整地保存在家中。但這不是張運才家中最老的燈籠,類似蟈蟈籠的圓燈籠,是張運才祖父傳下來的原始扣燈籠工藝,到了張運才這一代,他吸取了自己做鉗工的經驗,融合了傳統建筑的框架結構,對祖傳的燈籠工藝進行了創新。
上世紀70年代,張家的扣燈籠工藝,就成了今天他教給孫女的這副模樣。
暗藏玄機:2斤多重的六角燈籠至少需要5斤秸稈原料
從原理上說,這扣燈籠的工藝也簡單,不就是把一個凸出來的秸稈扣進一個凹進去的秸稈里嗎?但再細看看張運才做的這燈籠,這么多根秸稈,這么多處機關,還真不敢說簡單,這么復雜的一個燈籠,里面藏了多少秘密呢?
張爽自大學時期開始學習扣燈籠的工藝,雖然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學徒,但85歲的爺爺仍然是她心目中的權威?!耙婚_始學最難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扣,就是六柱鎖扣的最后一步,你把它搭建好了之后,最后一步是把這個單獨的莛桿扣到這上邊?!?br/>
通曉原理后,單獨一個六柱鎖扣已經難不住建筑學出身的張爽,難的是,一個燈籠需要在一根秸稈上連續完成好幾個甚至十幾個鎖扣,鎖扣之上再搭鎖扣,其中的難度已經截然不同。
由于工藝的復雜,一個普通的六角燈籠雖然只有2斤多重,但至少需要5斤的秸稈原料。其中耗費的精力,更是一言難盡。
“這40年,我從來沒搓壞一個”
張運才說,做一個扣燈籠得需要個把月的時間。“做扣燈籠脾氣大了不行,沒脾氣的也不行。脾氣大了,一握一踹就完了,這40年了,我從來沒搓壞一個?!?br/>
這門家族祖傳的手藝,到了張爽這一代,也只有她堅持學了下來。用張爽的話說,爺爺張運才是個有脾氣的倔老頭,他不怕人來學,更不怕外人來偷師,因為這個扣燈籠偷學不來,也好學不了。
最重要的是,張運才從不輕易收徒弟,因為這個有點倔的老先生,有個幾十年打不破的原則。張運才小時候會糊一些小燈籠,到集上賣去。而如今,張運才做的燈籠就不再賣了?!翱梢运腿?,但絕對不賣”,在他看來,不覺得這個技藝是可以生存用的,只要跟錢掛鉤,東西就變質了。
編后:
在精益求精的今天,我們對匠人二字的理解越來越寬容。而85歲的張運才似乎給了我們關于“匠人”更深刻的定義,這是一種遠離浮躁和物質打擾的純粹,是用一半人生年華苦磨手藝、一心傳承的虔誠,這種骨子里帶的挑剔和倔強,正是匠人之魂。
閃電新聞記者 韓盼盼 王雷濤 周樹茂 德州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