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早報
2018-05-16 10:22:05
原標題:老物件帶你坐上“時光機”
“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啟動 木質風箱、9寸黑白電視機、糧證糧票等老物件展吸引不少人圍觀
木質風箱、半導體收音機、縫紉機、黑白電視機、糧票、寶塔糖……這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老物件,再次聚攏在大家面前,面對陌生而又熟悉的老物件,鄰居們都能講出與其有關的溫情故事,感悟改革開放40年來的生活變化。昨日,市北區“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在水清溝街道海豐廣場舉行。現場邀請了社區技藝達人展示年畫、篆刻、針織、剪紙等傳統民俗技藝,居民們還帶來了數十年都舍不得扔掉的老物件,感慨時代變遷。
民俗活動120多場
上午10時許,水清溝街道海豐廣場成了民俗展覽中心,市北“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在此啟動。“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期間,市北區將組織剪紙、皮影、抖空竹等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進校園。6月16日,海云廣場將舉辦浮山大鼓、高蹺等轄區非遺類項目展示,現場觀眾都可一試身手。端午節期間,各街道社區還有“我們的節日”包粽子、繡荷包等120多個傳統民俗活動相繼亮相。讓居民在民俗活動的參與體驗中,感受市北區厚重的歷史文脈。
老物件成“時光機”
開幕式現場,水清溝街道還舉辦了老物件展。長桌搭成的展臺上擺放了各種上世紀居民家中使用的老物件:仍能推拉鼓風的木質風箱、印著天安門的鏡框、喇叭聲音嘈雜的老式收音機、已經收不到信號的9寸黑白電視機、早已作廢的糧證糧票、磨損嚴重卻運轉自如的縫紉機……來看老物件展的鄰居們圍攏在展臺前,你一言我一語回憶著與老物件之間的往事。展覽現場的居民面對這些老物件,似乎成了可以讓時光倒流的“時光機”,老鄰居們數十年的溫馨往事和生活變遷歷歷在目。
故事1
風箱記錄“廚房革命”
71歲的李慧君小心翼翼打開蛇皮袋,從中拖出一個木制的風箱。“這是我家的寶貝,搬家住樓房也舍不得扔。”李慧君說,她1972年結婚時,還是住在水清溝村的平房里,那時家家戶戶做飯都用大鍋灶,鍋灶旁邊就放著一個風箱鼓風吹火。李慧君告訴記者,那時候鍋灶里燒煤火木柴,自始至終需要來回拉動風箱鼓風,一個人忙活,要左手拉風箱,右手挑弄灶臺里的燒火材料,根本離不開人。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風箱被電動鼓風機取代,一拉電閘就有風不斷吹進灶臺。“大約快到上世紀90年代了,家里就用上了煤氣罐,雖說每次換煤氣罐很麻煩,但又臟又累還占地方的鍋灶就可以拆了。”李慧君說,前些年城中村改造,她家早就住進干凈寬敞的樓房,廚房里也用上了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但這個老風箱她一直沒舍得扔。“這是我們老兩口半個多世紀的生活念想,也是廚房廚具變化的印證。”李慧君說。
故事2
縫紉機是“大家的”
“這臺縫紉機是我媽送我的嫁妝,那時用自行車馱一臺縫紉機回家,比現在家里有輛車還風光。”現場一臺運轉自如的縫紉機吸引了眾多居民圍觀,縫紉機的主人盛愛蓮告訴記者,這是1980年她結婚時,老母親托人給她買的嫁妝。64歲的盛愛蓮說,那時候企業職工的月工資還不到40元錢,而且當時工資與現在不同,一個月的吃喝生活幾乎就占據了工資的全部,每月能存下5元錢就不錯了。當時一臺縫紉機售價126元,對盛愛蓮一家來說,就相當于三四年的積蓄。“當時娶媳婦結婚講究的是‘三轉一響’,就是要有能轉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能響的收音機。”盛愛蓮說,她16歲就自學了裁縫,一家四口人的衣服都是她買布料做。裁剪好布料,因為家中沒有縫紉機,她就到鄰居家借用。“當時這些大件不是有錢就能買到,要憑票購買。”盛愛蓮說,臨近結婚了,老母親托親朋好友找到一張縫紉機票,將湊好的126元錢交給她。盛愛蓮和未婚夫趕到威海路一家商店,用自行車將這臺縫紉機馱回家。
“路上別提多高興了,覺著旁邊的人都在看我倆。”盛愛蓮美滋滋地回憶道,縫紉機抬回家那天,左鄰右舍都跑來看,摸摸機頭、轉轉小輪……“這臺縫紉機以后就算咱們大院共有的,誰要用隨時過來就行。”趁著高興,盛愛蓮向鄰居們承諾“縫紉機隨便用”。從那以后,左鄰右舍誰家給孩子做衣服、誰家給老人縫褲子,就會敲開盛愛蓮家的門,打聲招呼打開縫紉機就用。盛愛蓮兩口子還端水送茶陪著說話。這臺縫紉機一用就是38年,雖然機械部件磨損得很厲害,但仍能照常使用。
故事3
“寶塔糖”鐵盒裝滿兒時美味
展臺上有一個20厘米見方的鐵皮盒子,油漆斑駁脫落的鐵皮上還能看出“青島寶塔糖”的字樣。這個鐵盒對62歲的朱偉麗來說,盛滿了兒時的各種美味。“現在點心盒、月餅盒的包裝,比這個精美得多,但包裝盒只是包裝盒,而我這個鐵皮盒,永遠有香噴噴的味道。”朱偉麗說,她10多歲時,家里就有這個鐵皮盒,而且鐵皮盒里永遠放在大衣柜的頂上,她踩著小板凳也夠不著。當母親拿下這個鐵皮盒時,總能從里面拿出香脆的餅干、松軟的桃酥……
“寶塔糖以前是孩子們打蛔蟲的藥,因為藥味道苦,就添加了好多糖遮蓋苦味,在糖果缺乏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寶塔糖成了孩子們的美味。”朱偉麗說,不知道父母從哪里要來這個寶塔糖的包裝盒,用來盛放點心。在當時,一個鐵皮做的鐵盒也是稀罕物。“現在的孩子哪有哭著喊著要糖要點心吃的,我們小時候可真是做夢都想。”朱偉麗出嫁結婚時,也把這個兒時的“美味夢想”帶到了新家,希望能給孩子們裝點心。沒曾想,用了沒幾年,點心、糖果、巧克力成了平常物,孩子們都懶得吃。鐵盒閑置下來,卻成了朱偉麗的美好回憶。(記者 趙健鵬 實習生 王格格 通訊員 馮浩 攝影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