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MG
2018-05-25 16:49:05
開欄語
今年迎來改革開放40年。40年的滄桑巨變,4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夢想,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這40年里,地處膠東半島的煙臺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鮮為人知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淳樸智慧的煙臺人民也在大變革、大發展中創造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業績:沖破思想的羈絆,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搶上對外開放頭班車,跨入對外開放快車道;創造性地走出“膠東模式”的鄉鎮企業之路;開創了影響全國的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煙臺模式”和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社會服務承諾制的“煙臺經驗”;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本報即日起推出“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特別報道”欄目,以綜述的方式,從不同方面回顧煙臺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輝煌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
YMG記者 李泉江
當1997年煙臺第一次承辦APEC國際貿易博覽會時,美國媒體曾報道說:“APEC國際貿易博覽會將在中國東部沿海一個漁村舉行。”相比1997年,再將時間軸往回撥20年,1978年的煙臺,的確像個小漁村。然而,就是這個小漁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在700萬煙臺人民眾志成城的努力下,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座沿海發達城市。從1978年GDP僅為25.77億元,到2017年的7338.95億元,現在的煙臺用1天多時間創造的財富就等于1978年全年。1978年以來,尤其是1984年煙臺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以來,煙臺一舉站在了對外開放的最前沿,煙臺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歷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踏著改革開放的時代節拍,推動了40年滄桑巨變,譜寫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壯麗史詩。
發展40年,煙臺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地區向現代工業城市的跨越
40年前的煙臺,雖然比過去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沿海地區。在1978年全市25.77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達11.68億元,占45.32%;工業為8.65億元,僅占33.57%。經過40年的發展,到2017年底,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4%,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型。
伴隨工業的加速發展,全市綜合實力快速增強。2017年,全市GDP達到7338.95億元,比上年增長6.5%,省內僅次于青島,在全國所有城市排名第20。
改革開放初期,全市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有兩家,而到2017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均居山東省第1位。煙臺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被授予“中國鐘表名城”稱號;龍口、招遠、萊州、蓬萊四市入選2017中國工業百強縣。規模以上工業提供了全市近5成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支撐了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軍。
開放40年,煙臺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轉折
對外開放在煙臺40年的改革發展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開放成就了我們的產業結構。從1984年引進第一筆外資算起,經過30多年發展,截至2017年底,共有10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煙投資151個項目,成為全市經濟發展主體中最具活力和效率的板塊。過去的一年,市政府與蘇格蘭總商會簽署全面合作備忘錄,其在中國的首個代表處在煙臺揭牌成立。招金礦業通過港股增發募集12億港幣,金正環保在美國上市,全市境外上市企業總數達到9家。新設外資融資租賃項目5個、外資并購項目7個。
通過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煙臺建立或嫁接改造了全市80%以上的重點骨干企業,發展起了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優勢支柱產業,培育起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全市外貿進出口從開放之初的0.24億美元起步,2017年底達到3077.6億美元,是1984年的12823倍。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44.9億元,增長6.5%;進出口突破3000億元,達到3077.6億元,增長6.3%,其中出口1740.5億元,增長6.1%,進口1337.1億元,增長6.5%;境外中方實際投資額9億美元。實際外資、進出口、出口、進口總量居全省第二,境外實際投資居全省第三。
開放成就了煙臺的城市地位,由一個濱海小城,一舉站在了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變革40年,煙臺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全面轉軌
農村改革率先突破,從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從首創鄉鎮企業“膠東模式”到縱深推進農業產業化,從較早實現農業零稅賦到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從“萬名干部下農村”到生態文明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發展路子。
國有企業改革從最初的“擴權讓利”開始,歷經“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有進有退”等幾個階段,不斷向縱深推進。全市市縣鄉村四級1萬多戶企業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務,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所有制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國有經濟競爭力和控制力明顯增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異軍突起,2017年全市在冊市場主體71.65萬戶,其中,企業19.86萬戶,增長4.7%;個體工商戶50.40萬戶,下降2.0%;農民專業合作社1.38萬戶,增長9.4%。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商品市場空前繁榮,勞動力、資本等各類要素市場從無到有不斷發育,多層次、寬領域的勞務和人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8家,居全省地市之首。住房制度改革在全國首開先河,之后不斷發展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持續改善。
建設40年,煙臺實現了由小城市到大城市的歷史嬗變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984年實現113.9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5594.24億元。其中,國有經濟投資850.81億元,增長21.1%;集體經濟投資125.45億元,下降4.8%;股份制經濟投資1283.54億元,增長18.8%;個體私營投資1907.66億元,下降0.3%;外商投資510.01億元,增長24.2%。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中心城市、縣域城市、小城鎮、農村四個層次的城鎮體系逐步形成并日趨完善:中心城市在“拓展東西兩翼、貫通南北山海”中拉開了發展大框架。為讓城市空間更加優化,煙臺將開展煙臺市城市發展、蓬萊閣到昆崳山濱海地帶、機場至市區快速通道等3個戰略研究,編制煙臺市城市總體規劃、煙臺市總體城市設計、“港產城一體化”發展規劃等5個重要規劃,為城市長遠發展、項目布局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本著“先收儲、再整理,同步完善基礎設施,適時掛牌出讓”的原則,有計劃地開展土地收儲、出讓工作,支持城建重點項目建設。
突破交通瓶頸和用水保障制約,構建鐵路、公路、空港、海港為主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打造現代物流中心。啟動環渤海濰坊至煙臺高鐵、大萊龍鐵路擴能改造項目,抓好煙臺機場二期、西港區建設等工程,爭取完成城市軌道交通方案審批。重點抓好濱海西路及夾河橋、塔山南北路、成龍線改造、濱海路貫通(開發區-蓬萊)、G228開發區至牟平段改建、G18榮烏高速外移、龍青高速、文萊高速等工程。開展“全域治水”行動,重點抓好海綿城市建設、水安全保障等工程。
變化40年,煙臺實現了由基本溫飽到全面小康社會質的飛躍
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623元和505元上升到41837元和18051元,分別增長67倍和35.7倍。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7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86.97億元,增長9.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86.11億元,增長11.5%。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2998.78億元,增長9.7%;餐飲收入額274.30億元,增長13.5%。
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換代。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前些年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發展到現在的“電腦、汽車、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積大幅度增加,城市由開放初期的人均5.6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36.27平方米,農村由15平方米增加到38.90平方米。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政治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務實,再到開放、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