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MG
2018-07-28 09:19:07
火車聲聲響,煙臺人邁進城際2小時生活圈
YMG記者 唐壽銳
從上世紀60年代初,煙臺首條鐵路———藍煙鐵路成為煙臺對外交流、運輸旅客的主通道。當時,煙臺與北京往返車次僅有247/8次列車,車少人多讓市民倍感“一票難求”。2014年12月28日,青榮城鐵“開跑”,并于兩年后全線貫通。在“沿海邊區(qū)”變成“門戶城市”的同時,北上的路更近了———青榮城際鐵路與京滬高鐵相連,使煙臺真正融入全國鐵路網(wǎng),從煙臺去北京只需5小時38分。
煙臺火車始于最初的西沙旺小站
“西沙旺,地角荒,零零星星幾村莊,黃沙從秋刮到春,提著咸水洗衣裳。”這句20世紀50年代中期盛傳于西沙旺的民諺,正道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1956年至1958年,煙臺最早的火車站設(shè)在西沙旺,位于芝罘屯路北,即現(xiàn)在的過渡站附近,叫“西沙旺站”。有記載描述稱,當年的西沙旺火車站很小,只有三間紅瓦房子,房子后面是不長的站臺。站前是通往市里的土路,上下火車的人都要提著大包小包在土路上步行,條件好點的家庭用自行車運行李。當時,連售票站也設(shè)在海港路的交通飯店里(今振華商廈東側(cè))。
由于西沙旺火車站站臺沒有頂棚,每逢雨雪天氣,旅客們只得冒著雨雪上下火車,即便這種條件,大家的心情還是興奮不已。“那時候火車跑得很慢,說得夸張點叫‘像蝸牛爬’一樣。”臨街而居的一位王姓老人有幸登上自此出發(fā)的第一列火車,他至今對那天的印象很深,形容起來更是如詩一樣充滿意境:“但車里倒是很安穩(wěn),像自個兒家的房子跑在鐵路上。”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鐵路線向東延伸,1958年在臨海的沙灘上才啟用了“新建的火車站”,到發(fā)線由2條增至5條。火車站客運站始建于1959年,東鄰煙臺港客運站,旅客海陸換乘方便。它用泛黃的墻體、斑駁的身紋,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也“目送”從此離開的家人們。
然而,比起煙臺的發(fā)展速度,這座有著數(shù)十年歷史的老站,卻無法承載愈來愈多的旅客量,再建新站已“迫在眉睫”。
據(jù)了解,由于火車站面積小,旅客檢票上車都要在廣場上排隊,站臺也無頂棚,所以從候車、檢票到登上火車,都在露天步行,逢上雨雪天氣就苦了旅客們。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后,才將站臺加頂,臺面鋪水泥。
火車站曾帶來煙臺商業(yè)奇跡
一條鐵路聯(lián)系著煙臺與外面的城市,推動著城市之間的交流,也讓更多人有了出去闖一闖的機會。
現(xiàn)年76歲的張瀚華清楚地記得對外開放前,他乘坐火車去北京的情景。“煙臺只有到北京、到濟南、到青島3條線,全部是綠皮蒸汽機車。到濟南印象中是4塊多一張票,到北京10塊多,大家都擠在一起。”雖然車廂里臟點亂點,但是如今想起來,40多年前的情形恍如昨日:“坐火車前,我習慣讓母親給我炒一把花生米,裝在口袋里,嚼起來特別香!”
40多年與煙臺鐵路為伴,一位一輩子獻身鐵路的老人正見證著煙臺火車站的歷史變遷。在原煙臺站黨委書記龍玉平的記憶之中,火車站客運站的前身是一片低矮、破舊的平房,大概有幾十間之多,幾百名工作人員在一起忙碌著。這位“老鐵路”說,剛建站時,火車站總共兩趟列車,每天發(fā)送旅客100多人。“自從煙臺有了火車站之后,周邊的公路客運也陸續(xù)發(fā)展了起來,煙臺與其他城市間的交流多了起來。通過鐵路,煙臺濱海豐富的魚蝦資源用火車運往全國各地。再到后來,‘煙臺蘋果萊陽梨’等也成為了全國人民耳熟能詳?shù)臒熍_特產(chǎn),這一部分也要歸功于鐵路。”“老鐵路”說得很低調(diào),實際上,他完全可以說得再霸氣一些。以煙臺火車站為核心的“三站”所帶來的強大客流,后來在煙臺商業(yè)故事有著傳奇色彩的“三站奇跡”不也是由鐵路帶來的嗎?退一步來講,繁華的北馬路經(jīng)濟可以說是由火車站輻射起來的。這個說法,熟悉煙臺歷史的朋友應(yīng)該不會有異議。
“城市之門”2009年成為港城地標
2002年,煙臺火車站改造開始提上日程,2006年12月26日,以過渡站開工為標志,煙臺火車站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建設(shè)。
2007年5月12日11時,位于芝罘屯路路北過渡站投入使用,煙臺站完成歷史使命———“煙臺車站”這四個黃底紅色的大字,記錄了藍煙線藍村至萊西間速度由90公里/小時提高至100公里/小時的時刻,留下數(shù)次擴建后無數(shù)乘客從此出城的記憶,更有對火車站“推倒重來”的殷殷期盼。
而此時,煙臺火車站改造工程已開工半年,新站建設(shè)進入面向全國招投標工作的最后階段。
2009年8月16日,被稱為“城市之門”的煙臺新火車站正式投入使用,按照規(guī)劃,新站南北長165.5米,站房總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其中客運房屋面積為2.9萬平方米,同時改變老站僅“兩臺三線”的模式,按“五臺八線”進行改造。不僅如此,“城市之門”兩側(cè)建筑與北馬路之間的部分由綠化帶與新站南廣場組成。新站設(shè)置東西南北四個售票大廳,共36個售票窗口,及近3000個座位,并有普通候車室、售票廳、軟席候車室、母子候車室、站內(nèi)商業(yè)、地下通道等。
在隨后的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中,2010年煙臺迎來歷史性時刻: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全線竣工并正式開通,時速由80公里/小時提高到120公里/小時。藍煙鐵路的線路列車牽引質(zhì)量由3500噸提高到5000噸,運能逐步提高到7000萬噸。自此,煙臺鐵路正式邁入電氣化時代。
2006年11月6日,煙大鐵路輪渡開通,鐵路開進了大海深處。這標志著東部陸海鐵路大通道的全線貫通,形成了銜接兩大半島,輻射東部沿海,連結(jié)歐亞兩洲的新通道,開辟了東北至山東及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最短路徑,使煙臺到大連經(jīng)鐵路運輸比繞行山海關(guān)縮短距離1600多公里。
接入全國鐵路網(wǎng),進入半島“1小時圈”
進入2014年,煙臺交通在鐵路的帶領(lǐng)下全速升級。當年,青榮城鐵“開跑”,并于兩年后全線貫通。半島生活至此進入新紀元,市民進入半島一小時生活圈。
在青島工作的煙臺市民丁女士告訴記者,青榮城鐵真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沒通城鐵時,我一般兩個月回一次家。后來通了城鐵,每個月都要回一次家,但是要到即墨轉(zhuǎn)車。”丁女士說:“如今周五下班直接坐地鐵到火車站,也可以像在一個城市一樣,下班回家吃晚飯。”如果說過去煙青威三座城市處于遙相呼應(yīng)格局的話,那么隨著青榮城鐵的開通,煙青威三城將“抱團發(fā)展”,公交化城鐵將三座城市完全聯(lián)系到了一起。
不僅如此,迎來“城鐵時代”,煙臺鐵路網(wǎng)逐步拉伸。在歷經(jīng)多次全國鐵路調(diào)整列車運行圖后,煙臺鐵路已延展向全國各地。以北京為例,現(xiàn)在煙臺發(fā)往北京的動車組有3對(含高峰線2對),普速列車有1對,日均發(fā)送旅客量可達到2000余人次左右。目前,煙臺站始發(fā)終到列車動車組共計12.5對,普速列車共計10對,高峰線2.5對。煙臺站日均旅客發(fā)送量1.13萬人。
鐵路將帶領(lǐng)港城市民進入城鐵“2小時圈”
除了已經(jīng)形成的半島1小時生活圈外,我市與省內(nèi)城市逐步形成通行“2小時圈”;我市與國家干線網(wǎng)連接貫通,向西可達石家莊、鄭州,向北可達北京、天津,向南可達上海、廣州,實現(xiàn)與京津冀、中原經(jīng)濟區(qū)、長三角、珠三角地區(qū)的快速對接。煙臺到鄭州東的列車首次延長至長沙南,這也成為青榮城際列車首次覆蓋兩湖地區(qū)。
未來,隨著環(huán)渤海濰煙高鐵、濰萊高鐵的建設(shè),大萊龍擴能改造項目推進,煙臺鐵路撥快未來城市間“通達”的時鐘,為出行與交流提供更多可能。
濰煙高鐵作為環(huán)渤海高速鐵路中的一部分,是環(huán)渤海高鐵和山東省“三橫五縱”快速鐵路網(wǎng)中“北部一橫”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wǎng)中沿海通道和京滬輔助通道向山東半島的延伸。目前濰煙高鐵通過第一次環(huán)評公示,年內(nèi)可開工。建成后將大幅縮短煙臺北上京津冀、東北和中西部地區(qū)通行時間,其中煙臺直通北京將縮短為3小時。
濰萊高鐵的建設(shè),同樣牽動港城出行的步伐。自濰萊高鐵平度段正式開工后,我市向打造城際鐵運“2小時圈”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zhuǎn)換的支點項目,濰萊高鐵項目起自濟青高鐵濰坊北站,一路向東經(jīng)寒亭區(qū)、昌邑市、平度市、萊西市,止于青榮城際鐵路萊西北站。項目預(yù)計將在2020年建成通車,屆時將濟南、青島、煙臺三地緊密連接,對實現(xiàn)“三核引領(lǐng)、多點突破”有重要意義,也將顯著提升膠東半島北部地區(qū)客運通道的能力。建成后,從煙臺、威海至濟南的時間將縮短到2小時,達到山東省快速鐵路網(wǎng)規(guī)劃中關(guān)于濟南與省內(nèi)地級市通達“2小時圈”的要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