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2018-07-29 17:24:07
郝敏行與媽媽有一個約定,堅持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想。
游學,又稱研學,是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游學引導青年學生,到人類不同文明的文化環境中去探訪、并沉浸其中,通過親自體驗、學習和理解非母語或非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開拓視野,提高語言能力,受到家長歡迎。調查發現,歐美游學兩周費用一般在3萬元左右,并不只是高端群體的“特權”,并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但游學市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家長在選擇時并沒有太多可參考標準。
50天寫出兩萬多字游學日記
去年7月,山師附小四年級學生郝敏行告別了父母,跟著學校組織的研學團,一行20人左右,開始了澳新游學50天的征程。
“今天我在天鵝谷學習已經一周了,這七天里,我通過學習和踢球認識了很多好朋友,這其中就包括我的好朋友Luca……我們的友誼就像在亞洲和大洋洲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希望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到達澳洲第17天,郝敏行在自己的游學日記中這樣寫道。
游學50天,兒子的表現讓媽媽黃培女士感到意外和驚喜。除去坐飛機等旅途時間,郝敏行堅持完成了46篇游學日記,共計兩萬多字,包含100多張照片。這對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并不容易。
“也鬧過情緒,因為寫日記占用了他玩耍的時間,尤其是當別的小伙伴在玩耍時,他會感到這是一種壓力,可是他最后還是堅持下來了,我們把他的日記做成了小冊子,留作紀念。”黃女士說。郝敏行與另一個同行小伙伴,吃住都在當地人家里,與住家的女兒一同上下學,并且會分擔一定的日常家務。
“在每日例行的視頻通話中,一天晚上視頻一接通兒子就著急找姥姥,非常急切。在追問之下,他才說他想姥姥了,想對姥姥說聲謝謝。” 原來,郝敏行在做早餐煎雞蛋的過程中,想起因為自己不愛吃雞蛋,而姥姥殫精竭慮變著花樣給他做各種“雞蛋餐”的日子,他覺得自己對不起姥姥。
“兒子是哽咽著講出這些的,當他講完時,我都感動地哭了,他學會了感恩。”黃女士說,50天的研學旅程,全部費用加起來是6萬左右,這并不是一個小數目,郝敏行“先斬后奏”,自己主動在學校里報名,黃女士當時確實有所猶豫。如今想來,覺得讓孩子走這一趟“值了”。
不同于海外旅游重在“學”
今年7月7日,山師附小第五屆澳新游學團再一次出發。“雖然目的地國家一樣,但是今年又為研學團制定了完全不一樣的研學課程,有不同的友好交流學校,雖然同樣是50天,每一天的課程安排也有所升級。” 山師附小教育聯盟宣傳交流處負責人王文彬介紹。
就在不久前,山師附小第六屆赴英國英語研學旅行團的師生們剛剛結束了為期12天的英語研學之旅。29名學生告別父母,走出國門,在跨國課堂中體驗英國教學,從“開啟研學之旅”“體驗英式教育”“深入體驗英國文化”三個單元展開此次研學活動。王文彬介紹,三個單元涵蓋了獨立成長、自然人文景觀、學校教育、文化風情、交際能力、口語表達、大學精神等主題,指導學生邊走邊思,在游中學,在親身體驗中成長。
海外游學,不同于海外旅游,重在“學”,家長在選擇游學項目和課程時,關注因素明顯集中于教育的效果實現和學生能力的提升上。所以,研學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是家長關注的重點所在。黃女士也曾帶著郝敏行參加過其他國外自助游,但是“收獲與這種研學相比差太多了,海外旅游更多意義上是看風景。”黃女士分析。
“如果是游學,你住到住家家里,可以熟悉當地的文化,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辦事方法,去當地的學校上課,可以了解當地的學校是如何上課的,他們的課外運動項目如何開展,融入當地的生活。這種優勢,是純粹的旅游無法相比的。”黃女士分析。
據新東方國際游學規劃師盧藝介紹,“每年從新東方濟南校區報名參加游學的山東孩子大約有1000人左右,這還不包括從北京報名或者走全國團的孩子。”并且,海外游學近年來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近年來,小學、初中參加國外游學的越來越多,比如小學生去新加坡的比較多,小升初去歐美的比較多。”
去歐美兩周三萬元,有的家庭每年去一次
“家庭年收入在10萬左右的家庭,一般都可以擔負得起三萬左右的海外研學旅行,海外研學游不是只有高端群體才能享有的,”盧藝介紹,很多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會組織孩子每年來一次海外游學。“我們這邊有一個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每年都報名參加全國團,現在孩子已經讀初二了。”據了解,這個家庭父母雙方各自的年收入都在三四十萬左右。
調研發現,國際游學行業現有用戶家庭以中等收入人群(指月可支配收入在8300元到24000元)為主體。其中,85.2%的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66.8%的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根據2.55萬元人民幣的一般價格保守估計,2017年市場規模或在219億元水平。隨著用戶規模的擴大,未來國際游學市場規模將逐年上升。
中國的研學,尤其是海外游學,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階段。2014年7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在教學市場、安全防護、醫療保障等方面都發出了指導性意見,其中特別指出,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1/2。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確認了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去年,山東省推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專家介紹,2018年是研學旅行的踐行年,政策逐漸下沉到地方,執行細則陸續發布,多地開展研學旅行。
一些研學游產品明顯“游”大于“學”
專家分析,國際游學目前在中國還處于行業發展的不成熟期,還存在用戶持續上漲的需求與產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矛盾。
市場上類似研學旅行的項目種類繁雜,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在一些機構的逐利沖動之下,研學游也有浮于表面的問題。比如說“學”與“游”的功能錯位,一些研學游產品明顯“游”大于“學”,部分教育機構打著“游學”的幌子,組織學生走馬觀花地到不同國家的知名學校體驗感受,成為傳統旅游的“變體”。去年,陳女士通過濟南某家機構參加了去英國的留學項目,在陳女士的敘述中,“整個活動行程就是參觀學校、在學校上幾堂課,回來后孩子記住的也只是幾個旅游景點的名字,感覺并不值三萬塊錢。”
而產品服務質量比較好的游學項目,孩子可以充分融入到當地的家庭,并與當地學生建立長久的聯系。比如,郝敏行因為熱愛國畫和書法,雖然他的游學已經結束一年,但每當他在社交網站上曬出自己的作品時,就會有國外的朋友表現出強烈的喜歡,郝敏行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將其寄送的外國友人手中。
另外,公益性與營利性的屬性錯位,一些夏令營、語言培訓甚至是國外知名大學體驗課程的研學游項目,天價收費已經偏離正常水平,儼然成為“搖錢樹”。因為成本太高,家長的風險太高,家長在選擇游學項目時,大多時候只能靠口口相傳,并沒有太多可以參考的標準。目前,學校仍是市場主體,家長更多時候圖一份安心與放心。
報告認為,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行業聯盟的成立,將有助于填補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監管空白,可借鑒歐美行業規范較為成熟和系統的先例,比如美國夏令營協會自1910年正式開始對夏令營項目進行認證、監管,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夏令營項目標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