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桔子財經
2018-09-02 23:33:09
今后城市最值錢的資源是什么?
不是土地、礦產,而是數據!
全中國都在向著智慧城市狂奔,誰都想挖出第一桶數據的金礦。
全國100%的副省級城市,89%的地市級城市,49%的縣超過500個城市都在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規劃規模,粗略統計達3萬億,建設投資達6000億。深圳規劃投資485億!福州155億!濟南97億!銀川21億!連西藏日喀都還有33億規劃。
1.2萬家廠商投身其中,包括7000多家傳統IT企業,BAT等互聯網巨頭,三大運營商,華為、中興等CT巨頭以及10萬余家輕應用、微服務廠商,他們提供了740萬款的智慧城市相關的APP軟件。
所有的廠商都抱著夢想,憧憬在這場數字經濟的決戰中,成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
8月25日,阿里在重慶召開云棲大會,重磅發布了阿里云與重慶的多項合作,要助力重慶成為“亞洲最智能大型城市”。
4天后,在成都,浪潮召開了史上最大規模峰會,董事長孫丕恕高調宣布浪潮要成為一家“云+數”的新型互聯網公司,要做智慧城市運營商。濟南就是智慧城市的樣本城市。
智慧城市的“濟南模式”究竟怎么運營的?而智慧城市運營商,是否會成就下一個BAT?
從做保姆到做管家,智慧城市為什么需要運營商?
這幾年智慧城市建設雖然火熱,卻面臨一系列問題,用浪潮執行總裁陳東風的話來說就是,
政府疲沓,百姓抱怨,企業焦慮。
對政府來講,智慧城市說了十年了,不做顯得跟不上形勢;做吧,發現越做越難,投資浩大還不知道啥時能出成果,幾年下來就疲沓了。
對老百姓來講,政府花了很多錢搞智慧城市,可自己并沒有體會到公共服務上有什么明顯改善,就會抱怨,政府是不是在亂花錢?
參與企業很焦慮,一方面感覺這是個大蛋糕,另一方面,大量APP廠商根本沒有能力整合整座城市復雜的數據和資源,來建設它在某個領域的應用場景。
根本原因是什么?還在重復老套路——項目化建設模式就像壘煙囪,制造出一個又一個數據孤島。
而智慧城市,匯集了所有的技術、所有的商業模式、市民所有的需求,是一道無所不包的“佛跳墻”。所以,必須全產業鏈參與,必須有一個像中移動那樣的電信運營商。
在通信領域,中移動并沒有通信核心技術,它的產品是什么?是各式各樣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話費套餐,是集成了所有技術和產品,為大家提供的綜合化服務,把所有業態和商業模式并在一個體系里,用戶打電話、發短信、上網都是基于中移動的平臺,而不用去找單一的供應商。
這就是智慧城市運營商的理念。運營商負責很多事,既包括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建設供給,既能整合城市數據資源,也能面向公眾、企業、政府提供運營管理支撐,甚至還要解決資金問題。
用孫丕恕的話說,浪潮過去是政府的保姆,現在要做管家。
一根路燈桿里,能挖出多少”金礦“?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各家各有所長。
浪潮呢?最懂政府、政務云第一的,是浪潮。浪潮的國企背景,與浪潮對政府信息化的豐富經驗和深刻理解,構成了浪潮在智慧城市領域的護城河。
怎樣做好這個智慧城市的運營商?其實,運營商不是一個新概念,一個城市,網絡、水、電、氣、交通等各個專業領域都有專業的運營商,但大都在單一領域,相互之間比較獨立,沒有數據交互。
而智慧城市運營商,首先要實現城市資源的數字化,一方面將已有資源數據進行整合,另一方面對未實現數字化的資源進行數字化,這是一個對城市資源賦智整合的過程。
其次,明確基于城市資源的鏈接路徑,從已有政府信息資源的整合,到豐富城市IOT資源,再到融合城市數據資源。
第三步,利用這些城市的數據資源,基于一個綜合的、智慧的、開放的城市運營平臺,實現各個專業運營服務生態的接入,提供To C、To B、To G的市場化運營服務。
換句話說,浪潮這個管家就是要幫助政府這個東家,把城市現有資源尤其是啞資源,如路燈桿、井蓋、停車場等進行數字化,將這些“沉沒資產”變成可以生產、流通的數據資源,再拉來一群小伙伴利用這些資源干事創業,不斷創造出新的數據資源,形成生態。
比如智能燈桿。在智慧城市運營商眼里,它不是的路燈,而是有限的站址資源。將它升級成智能LED太陽能路燈,一座中等城市一年可節約電費幾千萬;燈桿內留足各種設備接口,比如監測PM2.5的傳感器,還可以布置5G基站。在燈桿上布置LED廣告屏,租給專業廣告運營商以獲得收益。
這種方式避免了過去各部門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弊端。政府只需要批準規劃,不需要投入一分錢,由智慧城市運營商來完成規劃、資本、建設、使用等全套工作。
這其實體現了智慧城市運營商的三個核心職責:城市資源賦智整合者,運營服務生態的建立者,市場化運營的主導者。
這是一個極其宏大且長期的計劃,也沒有類似路徑可以遵循。這個時候,尋找第一個吃螃蟹的“市長”,樹立一個“樣板”和“標桿”,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換市長沒關系,只要管家一直在這里
2013年,浪潮承建濟南政務云項目。濟南因此成為中國首個整體外包政務云服務的城市。現在,濟南又在全國創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濟南模式”。
濟南模式的關鍵詞是:政府督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
從投資上講,智慧城市建設要調動整個社會資本去建設,而非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要通過市場化運營、使用者付費,形成良好的現金流,吸引社會資本主動投資。
規劃與建設要更多地依靠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多規合一、集中建設。
從運營上講,首先是政府要授權,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企業組建合資公司,然后進行市場化運營,這是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誰使用誰付費。那種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建設智慧城市的路子注定不可持續,只有這種市場化運作模式才能走得更遠。
具體來講,濟南市政府和浪潮成立合資公司,浪潮占60%股份,政府占10%,剩下30%由其他社會資本投資。
在這個合作模式中,由核心企業控股,為的是確保智慧城市運營商市場化運營;生態合作伙伴參股,實現利益共享;至于政府,權力主要體現在否決權,而不是收益權或運營管理權,以保障城市資源運營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
此前通過政務云和數據開放建設,濟南已實現140多個部門業務系統、網絡、支撐平臺、設備運行管理的云上集中,也是全國一次性開放單位最多、數據集最大的城市。
有了市場運營機制的保障,和云+數平臺的基礎,濟南直接跨入一平七通的建設階段。
即一個云+數的匯聚平臺,七大應用,分別涉及行政審批、交通出行、居民健康、社區網格化、愛城市網(便民服務)、公共安全、金融服務七大項,形成了政府大腦、感知大腦、交通大腦三個大腦。
同時濟南還試點城市IOT改革,包括智慧路燈,智慧停車,視頻整合,交通感知等。
作為運營核心的智慧泉城運行管理中心,匯聚全市65個部門1億多條基礎庫信息,初步建成四大基礎庫,接入環保、城管、交通等多部門業務系統,1061個數據集面向社會開放共享。
作為to C門戶,濟南愛城市網已有150余萬用戶,整合發布了63項便民應用。
在智慧城市建設躊躇不前的當下,濟南能有如此速度和成績實屬不易。
智慧泉城建設經驗,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書記、市長掛帥!
智慧城市的總體發展目標、路徑如何規劃?條塊分割的頑疾如何解決?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如何協調?背后的不同利益訴求如何平衡?
這些都必須一把手來拍板決定的。
這種“一把手工程”的屬性,也決定了政府必須要聘用一個“管家”。
在孫丕恕看來,只要管家在這里,持續幫政府來管。那么不管誰當市長,智慧城市建設運營都不會受太大影響。
從機制上來講,這才是智慧城市持續發展的關鍵。
有多少個“豌豆苗”在智慧城市里孵化?
在濟南,一家小公司要做一個校園安全監控的APP,讓家長可以通過手機了解孩子是否安全進出校園。但想要獲取校園監控錄像,這家公司要一家一家學校談判,談了好幾個月才談了30家。
在濟南市政府授權下,浪潮依托“云+數”平臺,把校園內監控、校園周邊監控、校車監控等數據整合起來,通過城市綜合運營平臺開放給這家公司,輕松解決了數據資源的問題,目前,這個叫做“豌豆苗”的校園安全app已經覆蓋了濟南700所學校,10萬家長在使用。至于贏利模式,家長舍得花3萬塊錢給孩子買鋼琴,為什么舍不得花一兩百元年費買個放心呢?
打通to G的新鏈接,整合城市數據資源,降低生態伙伴獲取數據資源的成本,正是智慧城市運營商在這個生態中核心價值的體現。
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鏈接了消費類、交互類和企業類的數據資源;而智慧城市運營商在鏈接消費端的百姓以及企業端的同時,把政府數據、城市物聯網數據創新性的鏈接進城市運營平臺,to B、to C、to G三大鏈接融合發展,數據資源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釋放。
而浪潮在智慧城市的朋友圈,既有國開行這樣的資本巨頭,也有發改委這樣的主管部門,還有政府有做地理位置技術的Esri公司、做智慧燈桿的浙江方大、做智慧停車場的陽光海天等。
不是隨便一家公司都能成為智慧城市的運營商,而一座城市也不一定只有一家智慧城市運營商,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化。當然,也不是只有浪潮能干得了這件事情。
對于從2010年就開始向云計算、大數據轉型的浪潮說,展現自身長板的to G互聯網新時代已經來臨,又怎會錯過摘取智慧城市這朵果實的機會?
畢竟,哪家企業不想成為BAT?誰又會拒絕成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