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12-11 09:41:12
原標題:老濟南最早泰山行宮將再度“面世” 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本月下旬開工
10日,百花洲西岸的石欄墻和石欄桿經過24天緊張施工,煥然一新;在百花洲東岸再往東,一度“藏”身于嚴密的棚蓋和圍擋之中的泰山行宮遺址也撤去頂棚“重見天日”。在老濟南最早泰山行宮500年遺址之上,其保護展示工程將于本月下旬開工,透過這座新工程,人們能夠看見泉城文化的一段歷史。
10日,泰山行宮遺址上的棚蓋等覆蓋物撤去。 記者王鋒 攝
兩年前因一次施工“意外”現身
時間倒回到兩年前。2016年10月,因為一次施工,始建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老濟南最早的泰山行宮遺址被發現。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邢琪介紹,當年為配合濟南明府城百花洲項目對泰山行宮遺址的保護和展示規劃工作,了解其在各歷史時期的發展規模、占地范圍、建筑布局等基礎資料,對泰山行宮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收獲頗豐:共發現房址4座、碑額兩通、石雕赑屃兩個,以及少量瓷片和脊獸殘件等器物。
據介紹,房址大多數破壞嚴重,僅存最下部墻體或部分墻基,不過,其整體布局清晰地呈現了出來。這次勘探和發掘的房址應為現存泰山行宮的主體建筑,“該行宮坐北朝南,基本遵守了中國古建筑中軸對稱的布局設計,中軸線上自南至北共發現4座建筑,分別為山門殿、前殿、東配殿、西配殿。通過各房址內遺跡的疊壓關系、建造方法、相對高差及出土器物判斷,現存泰山行宮遺址可分為明代創修期、清代重修期以及民國重修期三個時間段。其中明代為石板鋪地,清代用磚鋪地,民國則是三合土。”在明代的地層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當時遺留下來的香灰,可見當時香火比較旺盛。
據1997年《濟南市志》載:“泰山行宮:位于岱宗街。”祀泰山神碧霞元君,俗稱娘娘廟。明正德十一年創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民國時期,曾被警察機關使用。建國后,改作岱宗街小學,1975年由濟南第六十六中學使用,后蓋為住宅。”
保護性展示將為遺址“防水”
前殿主院效果圖
10日,記者從濟南市明府城管理中心了解到,泰山行宮及水官廟遺址位于歷下區明府城百花洲歷史文化核心區,是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古建筑基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以及泉城申遺點。
據了解,泰山行宮及水官廟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嚴格保護遺址本體不受侵害,地上建筑布局、形制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特色;景觀工程結合文化傳承和技術特色、做到地泉活用、保護恢復四大名泉要素;保護工程中特殊基礎形式、水處理技術工程不暗藏,對外形成水文化特色展示;建筑材料和形式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結合創新,和諧融入街區歷史文化環境。
工程總建筑面積1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層,面積720平方米,地下一層,面積366平方米。建筑屋脊高度 6.50- 8.72 米,檐口高度3.95-4.60米。項目地上布局10座單體建筑,其中5座為遺址保護展示棚,3座可移動文物保護展示棚,2座景觀亭;地下室為地下防水止水工程用房。針對濟南特殊的地質水文條件以及本項目的特殊性,在建筑結構形式上予以特殊考慮。為遺址防護止水,環繞遺址設鋼筋混凝土連續墻,遺址上方設置鋼梁托轉,上落座傳統建筑木結構。
記者了解到,該工程本月下旬開始基礎施工,完工時間將根據進度確定。
●相關新聞
督城隍廟、題壁堂等四文保單位明年修繕
記者從歷下區了解到,2019年,督城隍廟、題壁堂、壽康樓、陳冕狀元府四處文保單位也將進行修繕,拆除臨時搭建,結合歷史修舊如舊。近年來,明府城片區針對古建筑的保護動作不斷,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深有體會:“明顯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對老城的保護越來越重視。”
“泰山行宮遺址相對于關帝廟來說,保留還是比較少的。對于研究泰山祭祀的源流、演變、地理分布以及相關民俗學也可以提供重要素材。尤其是泰山行宮在創建之后,明、清及民國時期經過多次重修,而其室內地面經多次抬升后,竟抬升了大約40厘米,這對研究濟南明清時期的泉水、水文、環境方面的歷史信息均有借鑒意義,更是展示濟南泉水文化的一個新的形式。”李銘認為,泰山行宮作為泉城申遺點,對于反映濟南文化和泉水的和諧關系也獨具代表性。
對于明年狀元府等文保單位修繕,他表示,這些古建筑非常適合對外展示,也更具影響力。以此可以由點到面地將老城區保護全面推開;也可以此為范例,有計劃性地讓居民接受老城保護工作,或外遷或在政策支持下成為展示老城生活的原住居民代表。“希望政府對于老城的保護進度再加快一些,面再廣一些,推進濟南泉文化的發展。
(濟南時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