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1-11 09:19:01
齊魯網濟南1月11日訊 當記者來到位于天橋區堤口路街道黃崗東路社區的陳登棋家中時,陳登棋老人剛參加完社區的活動回來,“我剛參加完社區活動,我還領了一個獎。”陳登棋老人熱情對記者講到。
偶然的發現,與姜牯石結緣
陳登棋老人介紹,姜牯石產于濟南南部山地的黃土層中,是億萬年地質演變的天然黃土的結核,質地堅硬,奇形怪狀,適合用來雕刻。那還是1999年的時候,當時附近的西苑小區正在修公園,那時陳登棋喜歡養畫眉鳥,經常去那邊遛鳥,就發現用來修公園的土堆里有幾塊石頭,形狀比較像動物。“我覺得挺有意思,在與那里的建筑工人商量以后,就帶回家了。回家以后,我覺得有些地方需要雕刻一下就會更像,于是就拿出了工具開始打磨雕刻,慢慢的就開始了姜牯石的創作。”
不斷地雕刻,練就精湛的技藝
陳登棋老人帶領記者走進了他的創作室,記者發現創作室里有一個大約兩平米的長方形桌子,桌子上擺滿了電鉆、雕刻刀、鑷子、毛筆等各種道具。陳登棋坐了下來開始向記者演示他是怎么打磨雕刻這些石頭的,記者發現這些姜牯石材質還是比較堅硬的,陳登棋用電鉆打磨了好一會,才稍微有點變化。陳登棋介紹說,就一個作品而言,人物的頭部是最難打磨雕刻的,面部的五官一定要像,一定要生動,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往往一雕刻就是幾個小時,只有這樣才能雕刻好。“我是先將各個部位打磨好,然后用粘合劑拼接而成的”,但是記者發現拼接的地方并沒有痕跡,完全就像一塊石頭,陳登棋笑著說:“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了。”記者好奇陳登棋老人的雕刻技術從哪里學來的,陳登棋說:“這個沒人教我,我主要把雕刻姜牯石看做一種興趣愛好,邊雕刻,邊慢慢摸索,最后就比較會雕刻了。”
200多件作品,是20年的沉淀
隨后,陳登棋老人帶領記者來到了他的地下室,參觀了他的作品。剛進去記者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里面擺滿的陳登棋的作品,大的小的,人物的動物的,還有一些拼合的漢字。陳登棋介紹,“我的作品都是結合當時的重大事件而創作的,每一件都是傳播的正能量。”當記者問及陳登棋老人最喜歡哪件作品時,陳登棋表示,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含義,每一件他都很喜歡。據陳登棋介紹,這些作品,小一點的耗時一個月左右可以完成,一些大的復雜一點的作品要耗時半年之久,才能完成。為了完成這些作品,陳登棋一天會雕刻10個小時左右。200多件作品也是陳登棋20年如一日,慢慢沉淀下來的。
作品:泉水情
作品:全運牛
捐贈給國家,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藝術
陳登棋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眼睛已經不允許長時間的雕刻了,當記者問及這項手藝是否有接班人的時候,陳登棋回答,“目前還沒有直接接班人,不過倒是有很多想學的,都是在一些活動上,他們問我怎么雕刻的,我就教給他們。”陳登棋表示,愿意將這些作品捐給國家,希望在山東省美術館或者博物館里有一個展覽自己作品的地方,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項藝術。
閃電新聞記者 張帥 實習記者 劉相龍 通訊員 史大鑫 濟南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