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2019-10-19 15:07:10
戰(zhàn)場幸存頑強生存
入秋之后天氣漸涼,最近的幾場秋雨更是讓朱彥夫的舊傷隱隱作痛。這位86歲的老英雄半躺在床上,但他眼神中依然透著堅毅和力量。
從戰(zhàn)場上幸存下來的朱彥夫,先后作了47次手術(shù),兩腿從膝蓋以下截去,兩手從手腕以上鋸掉,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視力僅剩0.3。
“說句大實話,如果我不是黨員,忘記了舉拳頭,器官早就萎縮了,精神早就崩潰了。我老朱心里要不是裝著黨,裝著共產(chǎn)主義,早就死了。共產(chǎn)黨員死都不怕,還怕啥?先做個能自理的人吧。”朱彥夫說。
他最先雙臂碴夾起勺子,還沒等靠近碗沿,勺子就掉了;用嘴叼起勺子再用臂碴夾緊,方向把握不準,又把碗碰翻;重來……一個動作每天要琢磨練習成千上萬次,一氣練了幾十天。在別人看來,這份執(zhí)著甚至有些倔。
終于自己能吃了,他興奮不已。又對準了下一個目標——站起來!
他先讓人幫著裝假肢,后來,又偷偷自己裝,但是每次都摔得血肉模糊。反反復復練習之后,終于靠自己一人裝上了,朱彥夫興奮得一下子從床沿站起來,感覺自己高了許多,可還沒站穩(wěn)又摔倒在地。
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四肢的創(chuàng)傷面剛結(jié)痂,又被磨破,鮮血直流,浸透了衣服和腿套。
朱彥夫又一次頑強地站了起來。他挑了病房外一棵最高的楊樹,并排站著,但沒靠著。終于,他看一切,不再是仰視。
從1996年患腦梗塞至今,朱彥夫半身不遂,右側(cè)身體失去了知覺,甚至連穿假肢行走的“權(quán)利”都沒有了。清醒后他交待兒子,在自家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只帶鐵鏈的吊環(huán),他用那只還能活動的左臂,每天牽引鍛煉上百次。除此之外,他還堅持每天甩臂擴胸兩個小時以上。他不能失去行動的能力,不能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數(shù)”。
殘肢“握”筆著書33萬字
“你一定要記住,一個連的消亡,在戰(zhàn)爭史上可能不算什么,可你要想法兒把這壯舉記錄下來,告訴后人,我們死也瞑目了!” 朱彥夫至今仍記得連指導員高新坡彌留之際的囑托。
“我不會寫,就用口說吧。”
從1952年開始,到1996年突發(fā)腦梗塞倒在講臺上,44年間,朱彥夫拖著殘腿,每請必到,奔走大江南北,無償作了1000余場報告,聽眾達幾百萬人。為了作報告時不上廁所,他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講得口干舌燥。
每作一場報告,朱彥夫就像大病一場。但為了戰(zhàn)友的囑托,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曾經(jīng)的苦難與輝煌,珍惜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與美好,朱彥夫覺得,值!
作報告仍有局限,朱彥夫又作出一個決定——寫書。 為了寫書,朱彥夫翻爛了四本字典。他用殘臂翻頁,有時干脆把臉貼在字典上,用舌頭一頁一頁地舔……剛開始,他用嘴含筆寫字,每天只能寫十幾個或幾十個字,口水連著汗水,淚水和著墨水,弄得字跡模糊。后來,他殘臂夾筆,每天能寫上百個字,甚至五六百字。兒女們勸他口述,但他堅持自己寫,他已把寫作當成磨礪意志的方式。
整整7年,一天學沒上過的朱彥夫,用掉半噸稿紙,先后七易其稿,終于寫成了33萬字的長篇小說《極限人生》。
拿到新書的當天,朱彥夫把自己關(guān)在屋里,打開書的扉頁,恭恭敬敬寫滿了犧牲戰(zhàn)友的名字,然后,顫抖著劃著火柴,將書點燃。朱彥夫哽咽著說:“指導員,書出來了,你的遺愿實現(xiàn)了,你看看吧……”
爬著也要造田挖井
張家泉村縱貫著三條深溝,最寬的地方有100多米,把全村分割得沒有一塊像樣的土地。回鄉(xiāng)擔任村支書后,朱彥夫提出,用鋤頭和獨輪車,向荒山和溝壑要耕地,全村吹響了向貧困宣戰(zhàn)的號角。
整整幾個冬天,朱彥夫像一名不知疲倦的戰(zhàn)士,拖著17斤重的鐵腿,和全村上百號勞力一起住荒山,填深溝,造梯田。
現(xiàn)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劉文合告訴記者,當時的工程量非常大,石頭都是從千米外的山上用小木車子推下來的,然后從別的地方取土填起來。光這樣就增加了70多畝良田。
有了地,缺水問題又突顯出來。張家泉村原名張家莊,是個有名的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吃水都是難題。
1971年2月,大雪紛飛,滴水成冰。朱彥夫帶領(lǐng)全村380多名勞力,分成7個施工組,晝夜不停地修建大口井。
數(shù)九寒天里,朱彥夫拖著假肢不停地在水利建設(shè)的工地上走動著。挖到10多米時,朱彥夫不放心,堅持下到井底去看看。等到大伙把他拉上來時,朱彥夫覺得殘腿疼得很厲害,假肢怎么也卸不下來,原來是井里的泥水、腿上的汗水、斷肢創(chuàng)面滲出的血水,已把假肢和殘腿凍在一起。
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苦戰(zhàn),龍王廟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第一眼大口井!張家莊正式改名為張家泉。
為了引水上山,朱彥夫六上省城,十進縣城,請水利專家?guī)椭鷾y量和規(guī)劃選址,購買引水設(shè)備,修建了1500米長的高架水渠,使全村300多畝旱地成為水澆田。如今,張家泉村凡有果樹的地方都能澆上水,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
大口井里的水已經(jīng)流淌了半個多世紀,讓村民吃上了飽飯,鼓起了腰包,更滋潤了百姓的心田。
(大眾日報記者 楊淑棟 通訊員 張琦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