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0-05-11 09:15:05
5月8日,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特色產業黨支部成員商定:籌措26萬元,購買兩輛冷鏈車。“西紅柿已經成熟了,眼看著黃瓜、甜瓜也要上市,運輸的事必須馬上解決。”董建華說。董建華身兼三職,他既是陳莊鎮索鎮村黨支部書記,又是臨河瓜果種植特色產業黨支部書記,還是產業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的當家人。
“鄉村要振興,短板在經營。鄉村經營是一門大學問,不僅需要知識和經驗,更需要對接市場的勇氣,僅僅依靠村干部,依靠各個村單打獨斗,可謂‘壓力山大’。”陳莊鎮組織委員劉秀斌說,“特色產業黨支部”模式,打破了村域界限,卸下了鄉村發展的資金包袱、資源包袱,鄉村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在該產業黨支部涵蓋的11個村中,原來大多數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鄉村業態比較單一,即便索鎮、臨河等少數村有近30年的果蔬種植歷史,但仍然以一代棚居多,而目前現代大棚早已升級到了七代。“差距就是人家一個棚一年可以種多茬,我們只能種一茬,效益差3倍不止。”董建華說。
2019年6月,臨河瓜果種植特色產業黨支部成立,成員包括11個村的黨支部書記、25名種植大戶和黨員致富帶頭人,同時特色產業黨支部注冊成立了跨村聯合合作社。從此,這11個行政村建起了“朋友圈”,實現了鄉村的統一規劃、統一運營、共建共享。
“11個村的果蔬面積達到了3500畝,原來最多有1000多畝。”董建華介紹,合作社對全部大棚進行統一管理,并與壽光一家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實行農資“統購”、經營“統管”、產品“統銷”。同時,壽光這家企業還派駐專業人員,長期負責合作社大棚的管理、維護以及產品的銷售,教授種植技術,為果蔬豐收保駕護航。
合作社的收益采取“固定收益+二次分紅”的模式進行。依托中央財政扶持建設的22個高標準現代農業大棚,其收益歸11個村的村集體所有,合作社的其他收益,除預留年收益的35%用于日常開支和后續發展公積金外,剩余部分按股分配給相應村集體和村民。去年年底,11個村分到了22個大棚的發包款,平均每個村5萬元。
近年來,利津縣致力整合組織體系、區域資源,推動村莊串點成線、連片發展,按照產業相近、區位相鄰、文化相融的原則,成立50個農村社區黨委,配套組建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聯合會、人才培育聯合會、文明實踐聯合會等5類區域化組織,打造為農服務中心、人才眾創中心、文明實踐中心等5大平臺。同時,結合村莊搬遷撤并推進情況,組建一批新行政村,打破“村多、村小、村散、村弱”的局面。(賈瑞君 李明 吳根林 黃鑫)(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