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1-18 07:15:01
原標題: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來源:青島日報
100
青山村:綠水青山,留住鄉愁
東方既白,透過云層,一輪紅日從海上噴薄而出,柔和的初光灑向嶗山腳下的青山村,開啟了這個600多年古老漁村的新晨。
沿著曲折的山路行進,看到書寫著“青山漁村”四個字的牌坊,就來到了青山村,這也是青山村精品旅游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
初見青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整個村落被茂密的森林包圍,梯田依勢而建,栽種茶葉,層層疊疊的紅瓦房坐落于山腳迎著大海。這番耕海牧漁、種植勞作的絕美鄉村畫卷,在“海上仙山”嶗山的映襯下,猶如世外桃源之景。
青山村位于嶗山風景區內,史料記載,青山漁村是明朝萬歷年間大移民時形成的自然村落,有“林、姜、唐、溫、劉”等姓氏,其先祖來自遙遠的彩云之南,此處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故名青山村。
明代進士高弘圖在《嶗山九游記》中的“第七游”就是住在青山村所看所思。
清代進士江如瑛的《青山道中》描繪了清代的青山村:“不減山陰道,迂回一徑通。海連松澗碧,葉落草橋紅。鷗隊閑云外,人家亂石中。居民渾太古,十石半漁翁。”村子至今仍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石橋、古石碾、明代石刻、林家祠堂門樓等古建筑遺跡12處,為發展打造傳統民居村落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通過對百年民居、傳統技藝、民俗文化、古遺跡等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系統保護和修復,青山村逐步打造出“進得來、留得住、記得起”的傳統民居村落,在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的同時,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走在狹窄的石板路上,感受著厚重的歷史沉淀,不經意間,來來往往的游客們觸碰著封存在光陰中的古老記憶。
在保護好社區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區、街兩級先后投資對村莊的石牌坊、旅游進村路、停車場、1400平方米門頭房、旅游碼頭、500余米的仿古“漁村特色一條街”等進行建設,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努力打造特色漁村,憑借天然山、海、林、石等生態優勢,打造了魅力海岸觀光旅游帶,吸引了市民游客來漁村采茶、炒茶、品茶,體驗百年特色漁村的民俗文化和嶗山茶的悠久歷史文化,讓嶗山的非遺項目“活”起來。
當地還鼓勵居民大力發展旅游業,開漁家宴、特色民宿,帶動了社區特色經濟發展和全域旅游發展,促進了富民增收,逐漸成為嶗山“景社”融合發展的樣板。
2012年,“青山特色漁村”被評為中國首批“國家級傳統村落”;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記憶鄉村;2016年被確定為美麗鄉村精品村。2018年,青山漁村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美食與親情的溫暖講述中,漁村美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根據住建部要求,2020年9月,青山社區舉行了中國傳統村落的掛牌儀式。此前,《青島市嶗山區青山漁村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規劃》已經完成,為科學系統性保護傳統村落提供了指導,以“保護與利用并重,傳承與發展并行”的思路促推百年村落的傳承與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保護村莊傳統風貌、促進傳統農業轉型發展的同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青山社區順勢而為積極發展全域旅游,走出了景區融合和文化融合發展的新道路,構建起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居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里正逐漸建成集歷史文化、藝術創作、旅游體驗、度假養生為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體驗。而隨著全域旅游的發展,青山畫卷,正逐步展現在世界的眼前。 馬曉婷
101
產芝村:芝蘭馥郁 進士故里
萊西水集街道產芝村,東鄰大沽河,北靠膠東半島最大的水庫萊西湖;村落有芝蘭草種植傳統,有徐崇儒、王丕煦兩處進士宅邸,有老作坊、民俗文化博物館等場館。天然勝景,百年文脈,賦予產芝村自然優勢、人文資源優勢;近年來,產芝村依托鄉村振興戰略,重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為天南地北的游客打造了“產芝老家”的文旅品牌,讓每個造訪者在這里找到充滿鄉情、鄉韻、鄉賢的心靈歸宿,得到了無限的內心滋養。
明朝洪武年間,最早的先民遷居此地;也有說法稱:永樂元年,杜姓由云南遷此建村,因當地盛產一種芝蘭草,故村莊得名“產芝”。
大沽河的經久滋養,讓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芝蘭花千年馥香沉浸,讓產芝村成為人杰地靈的好地方。產芝村有兩座修葺一新的“進士”府第,分別為徐崇儒故居與王丕煦故居。徐姓、王姓為產芝村兩大宗族,徐崇儒為光緒年間的“明經進士”,他儒學研究精深,培養了大批濟世人才。王丕煦也是光緒年間進士,他曾任山東省布政使、省財政廳長等職。兩位進士宅邸相鄰,徐崇儒故居歷史文化韻味十足,王丕煦故居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兩座進士故居白墻黛瓦,古香古韻,深具北方建筑特色,也是產芝村的重要文化標識。
村中一棵600多年光景的大槐樹,見證著一代代產芝村人的鄉愁。近年來,產芝村借助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底蘊,重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發掘整理了一村兩進士、泥塑柳編、千年大龍槐、風水谷傳說等歷史文化遺存。
如今游客來到產芝村,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傳統鄉村人文體驗。在泥塑柳編館內,有藝人們繪制獨具地方特色的各式彩繪泥老虎。在面食文化館,當地巧手面點師制作的花餑餑爭奇斗艷,寓意吉祥。民俗博物館里各種老物件凝結了時間的痕跡,紡車石磨、農具漁具都留下了先人手澤。
而產芝村“全魚宴”則是北方鄉村美食文化的代表。產芝村周邊水庫、池塘盛產各種魚類,當地素有“一魚十吃”說法,村里的當家廚師能做上百道魚宴菜肴。美食、美景加上深厚的鄉村文化積淀,使得產芝村成為著名的獨具膠東特色的傳統代表村落。
對于當下時代來說,產芝村的可貴之處在于留下了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范式,呈現了鮮活的耕讀鄉村傳承。在產芝村里,村民們世代呵護“進士村”榮譽,形成了“尚學、誠信、友善、報國”的村風民俗。由村民集體制定的《村規民約》,使現實中存在的婚喪嫁娶、鄰里糾紛、贍養老人等現實問題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產芝村不是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而是滿載著鄉土人情的精神歸宿,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尋找心靈棲息之所。
歷經多年發展,產芝村先后獲得了山東省美麗村居建設示范村、山東省旅游特色村、青島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范村等榮譽。
2020年國慶期間,產芝村舉行了“產芝老家‘魚’你同樂——2020萊西市水集街道首屆金秋魚樂文化節”,用房車露營地、音樂潮玩節、萌寵嘉年華等多彩活動搭配田園風光、水庫風情,邀請游人和市民同樂。
產芝村還注冊了“產芝老家”旅游品牌,打造了開心農場、泥塑館、國學講堂、民俗博物館等旅游景點,配套了特色魚館、面食工坊、農家樂等服務設施,年接待游客三萬余人次。在歷史、文化、自然的交匯點上,產芝村以其歷久彌新的魅力吸引著八方游客,向人文勝景中的人們釋放著芝蘭香氣。
米荊玉
102
青峰村:毛公山腳下的一抹青翠活力
嶗山西麓,毛公山腳下,三面環山的青峰村,森林覆蓋率高達85%,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譽。說起村名的由來,據說最初因村子正位于山凹的風口,所以在清代中期立村之時,就叫作“風(鳳)口子”,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村中有數位有見識的長者,常遠望群山,見蔥郁古松,滿目青翠,又參閱古之詩詠佳句,得“青峰”二字,遂更名為青峰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青峰村豐厚的山川稟賦。村北的佛手山,山峰陡峭,石壁如削,山頂數峰排列如張開的手指,古人亦有“孤掌南府華樓巔”之頌。山頂南壁上有一洞穴,早已成為各種鳥類的棲息之所;村東的龍口峰,遠望酷似龍頭,時而藏于云端。“龍口”中常年吐出一股清泉,跌宕20余米匯入一灣清潭,其水清甘洌,天旱亦不竭,村民多以此水烹茶待客;酷似高山城堡的王喬崮,傳說是明永樂年間王、喬兩位將軍兵敗避禍藏身之地。由王喬崮向南,沿途山峰林立、奇石迭出。其中一座天然雕像,形態逼真,像極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身著中山裝東眺嶗山水庫的神態,這座山石被命名為“毛公石”,而“毛公山”也因此得名。
從2009年開始,青峰村正是以發現毛澤東天然雕像為契機,拉開了以文化旅游促鄉村振興的大幕。他們打造紅色旅游、田園風光融合發展的特色景區,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旅游為引擎帶動社區騰飛、居民增收的新路子。曾經不起眼兒的貧困小山村,開啟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生態型轉換。毛公山腳下的那一抹青翠,活力綻放。
2018年,毛公山景區獲評國家級3A景區。是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島市廉政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青島市“十佳”森林公園。一年前景區迎來發展新契機,惜福鎮街道與毛澤東的故鄉韶山鄉締結友好街鄉,攜手開創紅色基因深入傳承新格局。
青峰社區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開發建設毛公山景區,景區爆棚的人氣,一方面推動了農家宴、旅游紀念品開發和農產品銷售等一系列文旅新產品的運營,讓當地農戶年均增收超過3萬元以上。另一方面,文旅產業鏈的拓展也催生了民宿等配套產業發展。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形成了“休閑+觀光+采摘”的田園特色體驗新模式……
青峰社區,曾經寬不過3米的進村小土路現在是雙向四車道,獨門獨棟的多層“小洋樓”依山而建,家家戶戶都有前后院兒和敞亮的觀光陽臺。深藍色的屋頂,灰白相間的仿灰磚結構墻面,映襯青山綠樹田園之間,仿若世外桃源。同時,村里還配套建設了老人房,每戶約60平方米的獨門獨院兒,70歲以上社區老人可免費拎包入住……如今的青峰社區,在當地居民看來是“我在畫中住”,在觀光者看來則是“人在畫中游”,2018年,這里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19年又入選了“山東省美麗村居”。
這里還成為全市第一家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社區,家家戶戶掛國旗,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村民們還把自家的家訓制成對聯式的門匾,懸掛在家門口,成為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農村典范。
李 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