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2021-03-31 08:03:03
原標題:理上網來丨把脈、開方,中央為何高度重視這一領域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問題。會議強調,我國平臺經濟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從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營造創新環境,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同日,《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發布;此前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一系列密集舉措,一方面彰顯了平臺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正在形成科學合理、系統完備的平臺經濟監管體系,以推動其更好發展,不斷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平臺經濟“無處不在”且須臾不可或缺
如果將2003年淘寶網的成立作為起點,我國平臺經濟已走過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從無人知曉到每天有近10億人使用,從少數人了解的新鮮事物到我們生活的日常,平臺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可謂廣泛且深遠,正如空氣一樣,無形,卻無處不在。
2020年,我國網上零售額為11.76萬億元,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0%,即近三分之一的消費購物是在線上完成的;2020年,全國共完成1232.2億筆移動支付業務,“無現金社會”日益成為現實。可以說,平臺經濟已成為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未來發展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
首先,我國平臺經濟整體性的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用戶規模接近“天花板”,正從“增量競爭”階段轉入“存量競爭”階段。平臺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是用戶。得益于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很多平臺能夠在短期內快速積累起上億的用戶規模,跨越最艱難的起步階段并開始快速成長,這也是我國平臺經濟發展的先天優勢。
然而,當社交平臺的用戶已經超過10億、電商平臺的用戶接近8億的時候,再想保持高速增長是不現實的。平臺的重點只能從“如何吸引新用戶”轉變為“如何留住老用戶”。在增量競爭時期,所有平臺都可以實現增長,但在存量競爭時期,則更多的是“你死我活”式的競爭結局,這也是近期平臺經濟領域中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訴訟集中出現的重要原因。
其次,行業集中趨勢明顯,大平臺占據行業主導地位。在自身經濟學特征和資本催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電商、社交、短視頻、網絡視頻、網約車、外賣、商旅出行、在線地圖等領域均形成少數大平臺主導的市場結構。
大平臺的雄厚實力有利于行業的穩定發展,但同時大平臺也具備了強大的市場支配地位,具有為自己構筑行業進入壁壘,妨礙競爭、損害消費者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利益的能力。平臺的新商業模式、新競爭方式均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正確把握平臺經濟發展規律,做到科學合理高效監管,將對平臺經濟和平臺經營者的發展戰略產生重大影響。
最后,平臺打破了傳統行業的界限,同時也突破了以行業為邊界的原有監管體系。
基于龐大的用戶規模,大平臺自帶“跨界進入”優勢,可以很輕松地進入一個新行業,甚至導致行業邊界模糊。例如短視頻本來應屬于娛樂業,但當主播開始做廣告帶貨時,這里涉及廣告業務;而如果主播自己就是銷售者時,這又是典型的電商行業。不同行業有各自的監管理念和具體措施,當行業邊界開始模糊時,很容易出現多頭監管,或是無人監管的現象,尤其是涉及醫療、金融等重要行業時,問題尤為突出。
以“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為戰略方向,以工業互聯網為下一個主戰場
會議對平臺經濟進行了明確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這不僅指明了目前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也校正了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必須正視的是,我國平臺經濟領域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有的平臺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捕獲用戶的注意力,誘導灌輸成癮性的內容消費,平臺廣告收入的代價是用戶的時間和身心健康遭到損害,而平臺無需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有的平臺則利用用戶不具備信息鑒別能力這一點,在信息提供機制上商業利益優先于信息質量,自己謀取利益的同時卻因為劣質信息損害了用戶利益。
還有的平臺,片面追求所謂的“下沉”,為了指標數據好看任由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給制假售假者提供交易場所,逃避基本的產品安全責任。
其次,平臺經濟應體現“國家競爭新優勢”。疫情期間,我國物流、外賣、電商、移動支付、社交等大平臺對成功抗疫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給世界帶來的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當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時,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在發揮國內市場的超大規模優勢、貫通國民經濟大循環方面,平臺經濟能夠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雙循環”涉及國內很多行業產業鏈的重構,而平臺擁有的信息優勢、數據匹配能力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引導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而當從中國的角度看世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國內平臺企業與國外同行在規模、技術和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微信的用戶數量達到了12億,但不及臉書用戶數量29億的一半;國內最大電商平臺的市值大約為6000億美元,而亞馬遜的市值超過了15000億美元,依然是2倍多的差距。開放是大勢所趨,當國內外平臺企業在同一個市場上直接競爭時,我們的平臺企業是否還能勝出呢?在共享住宿、商旅出行等行業,國外平臺企業已經進入國內市場,而目前真正在國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國內平臺經濟,可能只有短視頻。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內的平臺企業離“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定位尚有距離,單靠補貼拉新等短期行為無法提高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最后,平臺的下一個主戰場是工業互聯網。我國平臺經濟起步于消費,成長于消費,而在外部環境不確定和“雙循環”背景下,平臺經濟的重點應在于打通國內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梗阻,促成供需之間的精準匹配。
平臺通過自身的數聚集優勢,以對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度挖掘用戶數據,形成了清晰的市場需求信息。其對用戶的異質性需求及時、高效地傳遞,促使行業形成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新產品研發導向。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平臺圍繞用戶逐漸打通上下游,融合線上與線下,參與跨市場跨領域競爭,使得產業之間呈現出以“平臺—用戶”為中心的產業互聯態勢。因此,在消費互聯網之后,工業互聯網將成為平臺經濟的下一個高速增長領域。
加強科學合理監管的同時,堅持鼓勵其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我國平臺經濟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創新沒有盡頭,創新也沒有回頭路,相信誰也不愿意再回到沒有平臺經濟的時代。個別企業的個別行為無法代表平臺經濟的整體,對平臺經濟進行科學合理監管,不是打壓和抑制,而是為了推動平臺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首先,要把握平臺經濟的發展規律,分清新老問題。
任何一個行業中的大企業,在具備市場支配地位時都有可能從事妨礙正常競爭、損害消費者和其他市場參與者利益的行為,平臺經濟領域也不例外,這屬于新行業中的老問題,應在相應法律法規框架下進行監管規制,不能因為是平臺就特別對待。
而在對其他競爭行為的后果進行分析時,則需要充分考慮平臺經濟自身的特性,不能簡單套用以往結論。2021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3月15日《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發布,至此我國針對平臺經濟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科學合理的監管法規體系,做到了與時俱進,使平臺經營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劃清底線,堅持責權利對等原則,加強部門間協調,消除監管真空。
在大平臺主導的市場格局下,跨界進入將成為平臺經濟領域的常態。一個平臺所從事的領域,可能很難用哪個具體行業來進行界定,而這種模糊地帶可能就是平臺規避監管,進行制度套利、監管套利的空間。
金融、醫療、食品、教育等行業因為其特殊性均有嚴格的監管規章制度,這都是經過多年探索積累的結果。當平臺進入這些領域時應實行強監管策略,平臺和該行業其他經營者必須承擔同等責任,執行同等行業標準,這不僅是為了維護行業公平競爭,更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基本身心安全。
特殊行業必須要有特殊的準入政策,非批準不得進入;其他一般性行業則可以實行較為寬松的準入政策,非禁止均可進入。在涉及多行業監管時應當建立起多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正在醞釀成立針對平臺經濟領域的專門性監管部門,從根本上解決多部門之間的協調難題。
再次,協調短期和長期目標,限制投機行為。
平臺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但正如投資和投機活動的區別一樣,平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的是遵循自身發展規律的長期真實增長,而不是以短期炒作獲利的投機性資本。長期發展的收益來自財富創造的生產性活動,而短期炒作的收益只是既有財富的再分配,我們在新能源汽車、共享單車、長租平臺等多個行業均有慘痛教訓。
短期炒作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更嚴重的后果是損害了整個行業的信譽,將正常經營者的生存空間也一并毀掉。這樣的“損人利己”行為應予以堅決打擊,不留任何生存的土壤。
再次,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成果。
平臺經濟是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為基本特征的新興領域。我們鼓勵探索、保護創新,但不等于平臺的任何新行為、新模式都是允許存在、值得保護的。以不久前引起廣泛關注的外賣平臺、快遞行業的“零工”經濟為例,這的確是企業用工模式的創新。但既然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那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從中獲益,分享創新成果,如果其中有一方發現這是不可能的,例如外賣送餐員發現自己不違反交通規則就不可能按時送達時,這個模式就是有問題的。而無論什么樣的商業模式,都要符合《勞動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要求,勞動者不能被物化成機器,這應該是平臺運營者的常識和基本良知。
最后,堅持個案分析、差異化的監管理念。
平臺經濟的“新”源自網絡技術和經濟學特性兩個方面,同樣的競爭行為,在平臺經濟領域和其他傳統領域中的后果很可能差別很大。例如對消費者不僅不收費反而給補貼的定價方式,在其他領域中很罕見,但在平臺經濟領域卻是常見的用戶競爭方式。同樣是排他性協議,如果發生在兩個勢均力敵的大平臺之間,對市場競爭不會有什么影響,但如果發生在一個大平臺和一個新進入的小平臺之間,卻可能導致小平臺無法成功進入,具有顯著的反競爭效應。行業技術特性、用戶歸屬性、商家供給能力等也都會對平臺競爭行為的后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針對平臺經濟的監管,需要拋棄“一把尺子”的傳統思路,必須針對具體案例和市場條件進行具體分析。
規范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相信身處發展關鍵時期的平臺經濟,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后,在科學合理的監管引導下,一定會再次成為引領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實現我國平臺經濟和整體經濟活動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作者:曲創,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