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1-05-09 09:27:05
原標題:同心奔小康丨“低產稻”緣何賣成“高價米”?
來源:大眾日報
在山東省臨沂市永平水稻研究所所長王永平的幾十畝試驗田里,培育著十幾個水稻品種,但這些水稻品種的畝產都沒有超過1000斤。在當地,大多數村民家的水稻畝產都能達到1400斤左右。研究了幾十年水稻種植技術的“老稻農”王永平,為何要下大力氣研究這些“低產稻”呢?
近日,在臨沂市河東區太平街道,記者走進王永平的水稻研究所,看見展柜里擺滿了各式稻種標本。
“這屬于高端品種,就算悉心照料,畝產也不過五六百斤,但在一線城市的高端超市里,一斤能賣到80元。我去年也試著種了十幾畝,很快就被以一斤20元的價格買走了。”王永平指著其中一種介紹說,“相比于普通品種,優質大米很難做到高產,但帶來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據王永平介紹,目前在太平街道種植的水稻以“臨稻16”為主,畝產穩定在1400斤左右,每斤售價1.2元左右。他正在研究的“京引119”,畝產在900斤左右,可在色澤、口感等多項指標上都要比“臨稻16”有大幅提升,每斤售價可以達到2.3元左右。目前,太平街道的一些種植大戶已經逐漸開始用“京引119”代替傳統的“臨稻16”。
在位于太平街道的豐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戶孫運建管理著2.7萬畝稻田,因為品質優良,這幾年已經全部實現了訂單生產,直供臨沂市多個學校和居民社區。今年,孫運建已經將稻田里近半水稻品種換成了“京引119”。
“之前我們這開始搞第一次稻改,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吃飽飯,多種出一斤大米,就能多吃一頓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要吃更優質的大米。”孫運建所說的第一次稻改始于1963年。當時,該街道東張屯村一度為糧食產量頭疼。該村地勢低洼,加上雨水豐沛,成了澇洼地。1963年,該村因地制宜引入水稻種植技術,興修水利,很快就試種成功。通過稻改,該村將低產的澇洼地改造成高產的水稻田,并收獲了“江北稻改第一鎮”的美譽。
“以前進行稻改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現在種稻已發展成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我們需要繼承老一輩的稻改精神,發展高質量農業。”太平街道黨工委書記許田運說。
為此,太平街道提出了以品種、品質、品牌為核心的“三品”提升工程:優化品種,改種高品質水稻;成立專業化合作社,對稻田進行機械化管理,提升品質;還注冊了“太平大米”商標,打造高端稻米品牌。
目前,太平街道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黨員為骨干,以廣大社員為基礎,按照以產業為依托的工作思路,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和組織資源,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的路子,注冊成立了13家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供給側標準化生產。
“近年來,臨沂市提出鄉村振興‘三步走’戰略,打造長三角城市的農產品基地。我們希望抓住這個機遇,提升‘太平大米’這個品牌,全面對接高端市場。”許田運說。(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