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速豹新聞網·山東商報
2021-05-10 16:22:05
原標題: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 | 牧琳愛:萬水千山難阻斷,火樣心腸
來源:速豹新聞網·山東商報
“去國別家鄉,尋夢東方。云遮霧擋不思量。萬水千山難阻斷,火樣心腸。情意比天長,濟世流芳。不辭辛苦不停忙。十四年來如一日,大愛無疆!”在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的“牧琳愛女士陳列館”,記者看到了這樣一首詩。詩中歌頌的主人公牧琳愛已于2013年4月離世,但她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博愛的精神,至今仍鼓舞著后人。
追尋兒時的中國夢
5月7日上午,“獻禮建黨百年—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專題宣傳活動來到聊城市陽谷縣劉廟村,感受牧琳愛的“中國情結”。
牧琳愛(EuniceMoeBrock),1917年8月11日出生于中國河北北戴河,美國公民。1999年,82歲的她在丈夫去世后變賣美國房產、汽車和山林,帶著畢生積蓄獨自一人來到中國農村定居,只為圓自己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夢”。
1902年,牧琳愛的父母以傳教士的身份從美國來到中國,并在聊城修建教堂。1917年,家中的老四牧琳愛在北戴河出生,后隨父在聊城一帶長至13歲。牧琳愛幼時記憶中,除了美好的童年,還有當時戰亂、貧窮、苦難的中國社會。1930年,回到美國的她埋下了一定要再回到中國的決心:“我一定要回來幫助這里的中國人!”
她沒有想到,這一想法實現時,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在劉廟村支部書記劉慶安的印象中,這個美國老太太心中有大愛。他介紹,來中國前,牧琳愛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寫信,提出要到中國的貧困農村生活,利用個人能力改善中國農村的面貌,建立希望小學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基金會考慮到牧琳愛幼時曾經生活在山東聊城,就把她介紹給了聊城市政府。隨后聊城市政府安排她在經濟條件較好、交通比較方便的陽谷縣安樂鎮劉廟村安了家。這一天是1999年11月15日,牧琳愛82歲。
為中國公益傾其所有的美國老太
“我是個美國人,可是我有顆中國心!”直到今天,劉廟村的村民們回憶起掛在牧老嘴邊的話,仍然感慨不已。
?
劉慶安介紹,牧琳愛定居聊城十余年,熱愛中國、熱愛和平、熱心慈善事業,促進了聊城與世界的交流與合作。他回憶,在劉廟期間,牧琳愛堅持每周都去當地中學無償授課,還為學生提供免費的英語學習資料,成了遠近聞名的義務“外教”。
“牧老喜歡孩子,孩子們下課后經常到她家去玩。牧老省吃儉用,捐資3萬美元為劉廟小學建起第一個微機室,資助村幼兒園和安樂鎮一些學校購置玩具和教學器材。種花、建果園,擴建圖書室,為劉廟村的老人買老花鏡,為患白內障的老人提供手術醫療救助,牧老為大家做的太多太多了……”劉廟村婦聯主任李雪英談起牧老生前點點滴滴。
考慮到其特殊貢獻,1999年10月牧琳愛被聘為陽谷縣劉廟村中美友誼小學名譽校長。
樂善好施是村民們對她的印象。劉廟村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女聾啞人,牧琳愛看到她生活困難,又擔心直接資助會傷她的自尊心,就買來毛線請她幫忙織毛衣,然后再以高價收回。
同時,她還有一份不拿工資的工作:2000年10月23日,牧琳愛被聘為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現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名譽院長。據牧老的翻譯王玉青講述,當年老太太坐公交車往返于陽谷與聊城之間,很是辛苦,但樂此不疲。“一個滿頭銀發的美國老太太,在街上還是很引人注目的。當時很多出租車司機都認識她,了解她做公益的情況后都不肯收她車費。”
在其位,謀其政。她積極促成聊城國際和平醫院與國外醫學界的學術交流與協作,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醫療專家來聊城國際和平醫院進行交流、訪問、講學;她捐資為醫院修建了花園、假山、魚池、為病人提供了一個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她還為醫院捐贈了醫療器械,提高了醫院的救治水平。她堅持每周一次為醫護人員進行英語輔導,提高了醫護人員的英語水平。如今,在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的“牧琳愛女士陳列館”,關于她的生活痕跡、她的奉獻精神,都被記錄在冊,完好保留。
2013年牧琳愛去世后,她的精神也得以延續。為傳承和弘揚牧琳愛女士偉大的慈善精神,增進中美友誼,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發展,2013年9月26日上午,牧琳愛中美友好醫院揭牌、聊城市牧琳愛愛心基金會成立揭牌儀式舉行。據基金會現任秘書長,也是牧琳愛生前的翻譯王玉青介紹,基金會自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諸如幫扶病患、捐資助學的公益活動。
牧琳愛博士一生熱愛和平,作為中美友誼協會成員,她積極致力于發展中美友誼事業。在中國生活期間,她贊賞中國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曾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申請諾貝爾和平獎積極奔走。她還把自己在中國的生活與見聞寫信告知在美國的親友,傳播中國文化。“她是中美友好的使者。”劉慶安說。
?
“落葉歸根”書寫大愛
?
王玉青回憶,牧琳愛在中國的每一天,都在做善事。在山東的這十余年間,每次救災捐款活動,牧琳愛都會毫不猶豫地參加。2003年“非典”、2005年印度尼西亞大地震和海嘯、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她都在第一時間慷慨解囊。
小到水電費、房租、翻譯費用,大到每一筆投資公益的巨款,牧琳愛支出的都是個人積蓄。對需要幫助的人,她十分慷慨,但對自己,她卻從不多花一分錢。劉慶安說,她非常節約,平時買東西找零的每一毛錢都要存起來,為孩子們買零食。她每次到餐館吃飯,哪怕剩下一口飯也要打包帶走。她有一輛三輪車,銹跡斑斑、吱嘎作響也舍不得換掉。
索晶玉作為當時牧琳愛在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的同事,偶爾會充當其翻譯。她說老太太年紀大了,漢語學習慢,但有幾句說得很流利:“我有一顆中國心”“我只要求簡單的生活,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開心”。
這樣一個樂善好施的老太太,在翻譯的陪同下,在山東的農村走過了她生命的最后14年時光。她把愛留在了中國,只能與親友相隔兩地。直至2013年4月28日凌晨,她因冠心病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去世。
俗話說葉落歸根,牧琳愛選擇百年以后長埋于第二故鄉——中國。
劉慶安說,2005年2月16日,牧琳愛在聊城市紅十字會填寫了遺體捐獻登記表。2011年2月,牧琳愛完成了遺體捐獻登記確認。在當時聊城已登記確認捐獻遺體的人中,牧琳愛是年齡最高的一位。據報道,當時跨國捐獻遺體在國內寥寥可數,這是我省接受的第二例外籍人士的遺體捐獻。作為牧琳愛遺體捐獻的見證人,劉慶安感嘆其奉獻精神非一般人能比。
老人去世后,按照其生前遺愿,山東省紅十字會接收了老人自愿捐獻的角膜以供人體器官移植。除角膜外,老人的遺體被捐獻給力明醫學院以供教學、科研使用。
?
因為在中國慈善事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牧琳愛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熟知、所喜愛,她的感人故事在山東大地乃至全國都引起很大反響。她先后于2006年5月榮獲“山東慈善大使”稱號,2006年6月榮獲“中華慈善大使”稱號,2006年12月榮獲“2006年感動山東十大人物”稱號,2007年元月榮獲“感動中國真情故事十大人物”和“山東十大新聞人物”稱號,2007年11月榮獲“山東省公益大使”稱號。2008年山東省政府、山東省人社廳授予她“齊魯友誼獎”,2009年5月11日山東省民政廳授予她“最具愛心行為楷模獎”,同年7月24日,聊城隆重舉行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頒發儀式,牧琳愛成為聊城市首位獲得我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友人。2010年2月4日,聊城市政府授予她“聊城市榮譽市民”稱號,2010年3月8日,榮獲“聊城市巾幗特別貢獻獎”,時任聊城市市委書記宋遠方為她頒獎。
生前,牧琳愛曾說:“我只希望大家在若干年后能夠記起有個美國老太太在這里居住過,和大家交朋友,至于她曾經做過什么,那都不重要了。”后人觀之,這位中美友誼的使者,把慈善事業作為她一生的追求,值得我們銘記并以她為楷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