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5-24 07:19:05
原標題:海洋教育:青島的“必修課”
來源:青島日報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 黎
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開放包容的“海味”是青島教育的鮮明特色。5月17日,青島市中小學海洋教育集團成立,海洋教育首次以教育集團形式覆蓋了33所學校,并輻射全市學校。
海洋教育是海洋經濟發展中最基礎的一環,是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前提,加強全民海洋意識教育、培育未來海洋人才意義重大。青島的海洋特色,早已在教育當中浸潤,但碎片化、多而散的“短板”亦不容忽視。海洋教育如何拓展、延深、為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海洋價值觀,值得進一步探究。
發展海洋教育,青島具有先天優勢
建設海洋強國,教育是重要支撐。海洋教育,青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嘗試。青島一中的畢業生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的生物課就在海灘進行,老師指導學生認識海藻、制作標本。2019年,青島市教育局出臺方案,提出了加快建設全國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的具體舉措。2020年全市教育工作要點中,再次強調了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青島海洋教育所依托的無疑是這座海洋科技重鎮的豐富資源——青島擁有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機構、三分之一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涉海高端人才,涉?!皟稍骸痹菏考s占全國近30%;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所、海洋一所、海洋地質所、中國海洋大學等權威的“國字號”涉海高校院所經常主導各類涉??破战逃弧膀札垺碧栞d人潛水器和海洋科考船“向陽紅01”、“科學”號、“大洋一號”從青島駛向深藍,同時也成為學生海洋教育的實踐基地;另外,青島海洋科普聯盟、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等組織及一些研學機構也時常組織海洋科普活動。在科研院所支持下,嘉峪關學校、同安路小學、三十九中等海洋特色學校擁有“高配置”的海洋館,幾乎相當于一座座小型博物館,潮汐動力演示、海洋生物多樣性展示等一應俱全,生物、物理、化學、地質門類齊全。
全市的海洋教育研學活動更是五花八門。青島擁有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3處,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28處,海洋教育研學基地16個。在即墨藍谷濱海公園,同學們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現場了解海岸帶、潮汐、潮間帶生態,采集海水和海洋生物,回到實驗室制作標本。青島貝殼博物館每年約有12萬人次參觀,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據館長耿秉介紹,博物館重點對青島中小學生開展基于貝類、海洋科普及相關科學科技等內容的科普講座和科普實踐活動,出版的《神奇的貝殼啟蒙大卡》等科普書格外受歡迎。在青島大學附屬中學,興趣選修課設置了《海洋教育》《海洋生物》,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撰寫海洋方面的論文。而且,學校還在學科課程中滲透海洋教育,比如地理老師講述海洋地質等知識。學校的“山鷹科學院”也會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海洋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
據了解,青島連續舉辦6屆中小學生海洋節,每年參加學生數十萬人次。
教育“碎片化”,讓學生的參與“深度”不足
青島的海洋教育看起來“很熱鬧”,但也存在碎片化的問題。記者調查發現,因主辦方繁雜,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主題不連貫,形式單一;因為沒被納入“硬性考核”,海洋教育地方課程的課時經常被占用,甚至有學生反映,學校耗巨資建成的海洋館平時都是關閉狀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協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李新正致力于海洋科普。在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為中小學生提供的講座中,他能感受到明顯的“認識差距”。例如,北京的孩子會提問仙女螺的問題,這是一種北極的軟體動物,平時很少有人會了解;上海的孩子會提問海洋深潛器的問題,用到的術語明顯有研究功底?!扒鄭u的孩子思路還不夠開闊,往往提問比較常規化,說明海洋教育還得加把勁兒?!?
生長在海邊,捉蟹釣蝦是許多青島人的“特長”,但說起海洋教育,大多數人并不在行。海洋教育缺乏足夠的專家引領、缺少專業互動也常常被學生和家長吐槽。
撿拾貝殼制作貝殼畫是許多學校的社會實踐內容?!昂⒆尤コ遍g帶撿貝殼,只是覺得漂亮,但要問貝殼的名字,家長不知道,老師也說不準,科普活動最后變成了單純的藝術活動?!币晃凰哪昙墝W生家長告訴記者,類似海洋科普活動學校也是偶爾為之,沒有規律性和連貫性?!拔覀內吮攫^,只能看不讓動,不如看活的動物有意思。”采訪中,有小學生說,在標本館,班主任領著大家走馬觀花,講解員的解說基本沒聽到。反而是家委會組織參與某企業辦的博物館研學活動頗有趣味,大家在海邊采集沙子并在顯微鏡下尋找有孔蟲,一邊動手實驗操作一邊學習有孔蟲的知識,即使活動已經過了兩年,這位學生還能清楚地說出有孔蟲的特性。
作為全國首個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普及海洋教育的城市,青島已經在基礎教育階段普遍開展了海洋教育?!段覀兊暮Q蟆泛Q蠼逃胤秸n程每周一次,還有學校開發了校本課程。但在實踐中,海洋地方課程放在綜合實踐課或科學課里,專職老師不多,很多時候綜合實踐課和科學課都被語數外課程占用,更別說海洋課了。采訪中,很多學生和家長表示沒有聽說過海洋課,有學生表示見過課本,但沒用過。這樣的海洋教育,自然難有“深度”。
整合資源、培訓師資,海洋教育集團期待破題
海洋教育應該怎么做?李新正提出了三點建議:由政府或科協牽頭,整合資源,將“群雄逐鹿”的局面變成有組織成系統的系列活動;建立海洋教育科普人員的培訓機制,避免科普過程中誤導學生;培育海洋科普的理念,提高科研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
學校希望海洋科普有專家指導,科研工作者也希望有科普落腳點。但在現實操作當中,常常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一位涉海專業的博士生告訴記者,為了做科普,他去聯系了附近的一所中學,但對方對海洋科普并不“感冒”,以專用教室緊張、學生學業緊張為由委婉拒絕。他認為,如果有牽頭單位,將青島現有的海洋科普活動予以整合,學校和科研人員各取所需,對接會順暢許多。以科普講座為例,準備講座、做課件、宣講,至少要花掉兩天時間,而多數時候,一個專家只去一所學校講一次課。資源整合后,這堂課可以錄制成網課,通過專有平臺給全市學校推送。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參與科普的不只有科研人員,大量的研學機構、科學愛好者承擔了講解任務,但海洋知識門類繁多,只是生物這一科,就有微觀、宏觀、生態、分類等項目,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霸腥藢⑸承Q的綱名講錯,這對外行來說很難辨別,但容易誤導學生。”李新正說,這些由普通科普工作者承擔的講座往往提前將主講內容準備充分,知識點不會有大問題,容易出問題的是學生自由提問環節。“建議收集學生提出的各種常見問題,由權威人士解答,再由科普工作者傳播給更多學生。”
在科研機構,科普工作一般不被計入工作量,致使科研人員的科普積極性不高,從考核辦法上鼓勵科普,提高社會對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是需要改進的環節。
5月17日成立的海洋教育集團也許是破題的關鍵。海洋教育集團將在增強青少年海洋意識,研討海洋教育課程方面發力,整合中小學海洋教育資源,形成海洋教育的青島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