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2021-06-15 07:31:06
原標題: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歷史新臺階,青島經濟大踏步邁向高質量高層級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歷史新臺階,經濟結構呈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多元變革、投資結構轉換調整、消費結構更新換代的新特征——
青島經濟大踏步邁向高質量高層級
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實力最直觀的指標。如果把這兩個指標放到更長的時間坐標軸上觀察,整座城市經濟發展的脈絡愈發清晰。
市統計局梳理青島經濟歷史數據顯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踏上中華民族百年復興大業新時代的征途,青島與祖國同夢、與時代同頻,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歷史新臺階,經濟結構呈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多元變革、投資結構轉換調整、消費結構更新換代的新特征。把握發展的時與勢,青島正在新經濟、新動能的助推下,向著經濟發展高質量、高層級大踏步邁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GDP總量(億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三次產業占GDP比重變化趨勢
經濟總量——
從嚴重抑制到跨越式發展
青島經濟總量的百年變化,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創新實踐,驗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1921年-1949年,青島處于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的交替嚴格控制下,全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抑制。1949年,青島GDP僅2.87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經濟總量呈現跨越式發展,1987年突破100億元,達到111.75億元;1999年破千億,達到1018.97億元。進入新世紀后,青島經濟總量一直排在山東各地市首位,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左右。2010年邁上5000億元臺階,達到5350.69億元;2017年昂首挺進“萬億俱樂部”,達到10136.96億元,成為全國第12個GDP總量過萬億的城市;2020年實現12400.56億元,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774.7倍(按不變價計算,下同)。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71元/人增加到2019年的124282元/人,增加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制定的國家與地區收入水平劃分標準,青島已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水平。
產業結構——
從體系不全到新經濟引領
新中國成立以前,青島雖屬工業城市,但體系不全、基礎薄弱,且主要工業大都由外國資本控制,民族工業發展緩慢,除紡織工業有一定規模外,其他大都是小型企業。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青島城市經濟總量呈現幾何式增長,產業結構也呈現出階段性變化,折射出城市整體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1949年-1978年,青島產業技術水平落后,三次產業比重為41.6:38.3:20.1。為迅速恢復生產,青島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大力加強基礎工業的戰略部署,到1978年三次產業比例關系調整為21.4∶52.5∶26.1。
1979年-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青島市率先實施農村改革,農村經濟開始活躍,在GDP中所占份額迅速提高。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2%,占GDP的比重由20.2%提高到25%。
1985年-1992年,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青島市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發生了新的調整和變化。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5%和13.2%。
1993年-2007年,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落地見效,1996年底基本實現經濟“軟著陸”。自1997年起,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工業主導型增長格局形成并強化,第二、三產業協同成為支撐青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08年-2015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結構優化升級成為主旋律。2009年青島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2011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過半,達50.2%,青島經濟由工業經濟主導轉向服務經濟主導;2015年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率超過50%,呈現高比重、高貢獻率“雙高”特征,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2016年-2020年,“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舊動能逐步轉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顯著。第三產業總量最大、增速最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15年的4.1:40.5:55.4調整為2020年的3.4:35.2:61.4;2020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5%、31.8%和65.7%。值得關注的是,青島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四新”經濟成為經濟提速的新動能。2020年,青島新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經濟增加值的近三分之一,實現增加值4041.13億元,居全省首位。
需求結構——
從需求疲弱到協同發力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青島需求結構持續改善,實現了由需求疲弱向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協同發力的轉變。
需求總量不斷擴容。1978年青島最終消費為17.5億元,資本形成總額9.3億元,凈流出11.6億元,到2019年分別達到4764.07億元、6723.59億元和253.65億元,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是GDP增長主驅動力。
投資率持續攀升。青島具有較明顯的兩段式特征。第一階段是消費主導型。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初期,居民消費主要是即期消費,隨著收入增長消費率不斷攀升,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5%。第二階段是投資主導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19年投資率為57.3%,消費率為40.6%,保持了投資驅動的主撐格局。
投資結構優化調整。青島聚焦大項目和基礎設施領域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新服務投資持續加力。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1978年的3.6:55.1:41.3調整為2020年的1:21.9:77.1。
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消費結構逐漸從溫飽型轉為文化精神享受型。1978年,青島居民消費水平僅為234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均高達60%以上。到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294元,恩格爾系數為28.1%。
所有制結構——
從單一到多元化變革
青島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離不開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變革。
公有經濟仍居主導地位。目前,青島公有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0%左右,其中國有經濟占比30%以上。公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仍然具有絕對優勢和較強的控制力,并加速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
民營經濟快速崛起。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達176.4萬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8.1%;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0%,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到57.5%。2020年,民營經濟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63.5%,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產業格局特征更加明顯。
外資經濟活躍。在改革開放政策紅利的推動下,青島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十二五”期間,青島實際外資利用額連上4個10億“大臺階”。“十三五”期間,青島利用外資穩居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第一梯隊。五年間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23億美元,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300億美元的目標。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市投資設立外資項目87個,青島企業境外上市募集資金超過20億美元。一個“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項目質量逐步提高、結構日趨優化的良性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隨著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成功舉辦,青島正在快步邁向國際大都市行列,以更開放的地緣優勢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的到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陳旭亮 劉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