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2021-06-15 08:06:06
原標題:“變味兒”的競爭和必然消解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這世界就像是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后排觀眾不得不這樣做”,“雞娃”文化——
“變味兒”的競爭和必然消解
□ 本報記者 田可新
本報通訊員 王曉燕
“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們的學習多么快樂……”對以前的幾代人,這首歌曾是兒時的主打歌,但今天,比起大人們抱怨的“996”,孩子們的“5+2”“白+黑”有過之而無不及,說“雞娃”文化成為最熱的孩子話題也不過分。
作為當下的一大熱詞,“雞娃”文化生動地呈現了當下不少父母的育兒狀態:給孩子“打雞血”。“虎媽”“狼爸”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拼搏。如今,還有相當多的爸媽認同這樣的觀點:生娃而“不雞”,這樣的家長就做得糟糕、不稱職?!皩砦覀兊暮⒆?,很可能考不上我們畢業的那些院校。孩子長大后,收入不如我們,職位沒有我們高,這或許是我們必須學著接受的事實?!薄缎∩岬谩防锏倪@段臺詞,似乎道出了處于熱鍋上“炙烤”的家長的心聲,飽含著滿滿的無奈,甚至心酸。
質疑聲也越來越多。6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甚至也對此專門立法?!按嬖诘募礊楹侠怼保半u娃”文化究竟有什么樣的土壤,它又將從哪里尋求出路呢?
“參戰論”“投資說”
都是孩子絕不能輸
“周一英語外教課,周三線下英語課,周五書法課,周六鋼琴課,周日繪畫課……我們的課余時間被排得滿滿的?!?/p>
“我們只有周六下午半天的自由時間。”
“孩子們不容易,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上輔導班的路上。”
放學時間,只要你在各小學門口等待接娃的隊伍中小站一會兒,一定能聽到類似的對話?!半u娃”父母交流著“雞”的心得,抱怨著、感慨著,甚至有人心酸了,鐵著心說出“要退班”的狠話。可一旦把“飛”出校門的孩子的小手握在手中,他們的腳步立馬匆忙起來,直奔補習班、興趣班的方向而去。
“今年我閨女的生日愿望,竟然是所有輔導班都消失?!痹谑〕且皇聵I單位上班的楊洋(化名)笑得略帶苦澀。她坦言,孩子有5個輔導班,不僅要去上,還有大量的練習要做,作業量遠超學校口頭作業。而等到把字寫完、把琴練完,把舞蹈動作記熟后,就已經過了晚上10點半。但她卻認為這是必須的:“大家都在戰斗,我們難道要退出戰場?”
對這種“參戰論”,很多教育輔導機構會刻意引用楊瀾的話作為激勵雞湯: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不能照顧他一輩子,不能幫他去聽,幫他去看,更不能在20年后幫他去競爭!我唯一能做的是不斷給孩子提升學習的機會,讓他擁有競爭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去創造機會和財富!
相對“參戰論”,理財顧問李莉(化名)對此有另一番解讀,她在陪兒子上圍棋班的課間,給記者普及了“教育投資經”:所謂的“雞娃”,就是在防風險,是在尋求投資的“高收益”,為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理論有數據支持。清華大學教授李宏斌的研究報告就指出,多讀一年大學能增加16%的收入。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相比,收入要高出64%。
“這就是顯而易見的紅利。”李莉堅信,如果還有財力和精力,在子女的奧數、作文、琴棋書畫等特長培養方面“下血本”,那回報大概率是超額的。“我每年給孩子花在3門才藝上的費用將近3萬元。即便走不上專業道路,兒子只要略微精通其中一個,在考取重點高中藝術特長生、參加高校推薦生面試,甚至報考國外名校時就可能獲得加分。那么,未來不就是高薪工作在招手?”
認同這一觀點的中國父母大有人在。匯豐銀行曾發布全球教育報告,93%的中國內地父母正在或曾經為子女支付私人補習費用,居全球首位。
從經濟學的角度,一件事物有高回報、能夠從競爭中勝出,一般體現在稀缺性。周圍的孩子都在進行課外補習、興趣培養時,又怎能確保未來產出大于投入?
聽記者這樣問,李莉笑了:“所以,要‘雞’呀。對于主課的學習,就要督促孩子付出加倍的努力;在興趣培養上,就要追求與眾不同、人無我有。別人上鋼琴,我們就學黑管;別人打籃球,我們練網球。這樣才能保證投資精準有效。”
“變味兒”的競爭
不論是“參戰論”還是“投資說”,支撐著的都是“雞娃”父母的“焦慮”。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忠武很理解這樣的“焦慮”,這是中國現有社會結構下長期存在的。在教育這個“場”中,不同人群表達著不同的訴求,比如低收入者要實現平等、實現“鯉魚躍龍門”,中等收入者要向上攀升并防止下滑,高收入者則要維持穩定、鞏固現狀。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就此展開激烈的博弈。
出版過育兒暢銷書《好爸爸成就好孩子》的作家、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特聘專家鄭連根認為,“從宏觀角度來講,‘雞娃’體現的‘焦慮’是沒辦法破掉的。正如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理論:人產生焦慮,不是因為人變得更慘更窮,也不因為變得更富。只要時代變化多、快,人內心的寧靜就會被打破,就會產生不確定性,就會產生焦慮?!?/p>
“‘雞娃’,當然也有積極的一面。中國人勤奮,也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舍得在教育上投入?;厮輾v史,孟母三遷,最終選定‘學宮附近’,不和當下家長拼了命地買名?!畬W區房’如出一轍嗎??蓱z天下父母心,這樣的出發點沒有錯誤?!编嵾B根說。
但問題是,“雞娃”現象愈演愈烈,不合理的成分越來越多:上文所言的楊洋,女兒上了5個班,但她仍覺不夠——小學二年級的表姐家孩子住上海,去年來濟南考完了PET(劍橋英語二級考試,英語詞匯量要達到3500個左右,而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標高中英語,要求學生掌握的單詞數量為3200個)。“為什么不在上???,因為上海地區的考試名額已經報滿。”楊洋說,“相比之下,我和娃怎能輕言放棄?不多報幾個班怎么能迎頭趕上?‘海淀媽媽’把目標定位清北復旦,‘順義媽媽’只看向哈佛牛津,人家的競爭對手可是全球的精英孩子,相比起來咱已經落后很多了!”
“操作過度,也就變味兒了?!编嵾B根認為,相當一部分的“雞娃”家長沒有意識到,教育的初衷和結果之間,并不是那種“嚴絲合縫”的因果關系。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一旦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賽拿獎,就羨慕嫉妒恨,這也是攀比的心理在作祟。而且,不少父母在自身參與的競爭中,沒有實現“開疆拓土”,便把關注點轉移到孩子身上,這就形成了“內卷”。
“這世界就像是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后排觀眾不得不這樣做。”美國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曾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道盡了“雞娃”文化的特點。
但問題是,這種“變味兒”的競爭,最終只是一種群體性損失。在《小舍得》里,“貓爸”夏君山就此引申出的一段話,才戳穿了真相——“最后大家都從坐著看戲,變成站著看了。還有人站上椅子了,有人把梯子給架起來了——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卻只能得到跟原來一樣甚至更差的體驗?!?/p>
必然走向消解
“雞娃”問題,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著力破解長期困擾家長和學生的負擔過重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明確規定:“學校應當與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學生的學習時間,保障其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幼兒園、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對學齡前未成年人進行小學課程教育”。
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扭轉“雞娃”父母的育兒理念。解鈴還須系鈴人,當我們深入剖析“雞娃”文化時,它存在的巨大“bug”,也許本身就隱喻了它的消解之道:
首先,“雞娃”文化最終注定只能是一場針對多數人的幻覺。大家口中喊“你雞娃,我雞娃,一起上北大和清華”,但心里都明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畢竟中考高中的錄取率、高考本科的錄取率也不過50%到60%,‘985’‘211’大學錄取學生說百里挑一也不算夸張。而能夠靠特長出人頭地的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基本面,不是‘雞’不‘雞’或者多少家長在‘雞’能夠改變的?!币晃唤逃I域的專家坦言。“同時,一旦被卷入‘雞娃’的惡性競爭中,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量就會被不斷透支,會特別得不償失。”他指出。
的確如此,以“雞娃”為代價,最近幾年,孩子的近視率、脊柱側彎率、學習時間等各項指標嚴重不達標。很多孩子在被“雞”中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完美。他們無法正確面對失敗,做任何事情都要比較,一定要做到最好,一旦受挫感覺對不起的是全世界……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科主任胡蕾告訴記者:“近年來,因為焦慮來求診的孩子越來越多。孩子成為一個‘學習機器’,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動力、思考力都會下降,注意力、理解力會受影響,成績反倒上不去了?!焙僬f,更令人擔憂的是,用小刀劃傷自己的胳膊、甚至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在門診上也不少見。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7.4%,檢出率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氨仨氁皶r干預了。”胡蕾說。
早在50年前,德國學者就曾開展過關于學前教育的討論,討論的焦點是學前教育應該以游戲為中心還是以學科學習為中心。他們將50個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與50個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幼兒園進行比較,并持續跟蹤多年。結果顯示,超前學習的孩子,學習優勢維持到4年級,打那以后成績直線下滑,特別是在閱讀和數學方面,劣勢更甚。顯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雞”不出更好的未來——這也許就是“雞娃”文化的消解之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