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2022-04-15 10:56:04
原標題:創新突破看山東丨美食上桌,要過幾道關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去年,山東大力推進“食安山東”建設,全省主要農產品和食品合格率均在98%以上。今年,山東將全面啟用“山東食鏈”,蔬菜、水果、水產品、糧食及其制品、肉制品等10大類食品以及學校食堂、集體用餐配送單位、中央廚房3類單位實現可追溯。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讓百姓餐桌更加豐富、更有營養,該如何堅決守牢安全底線?本報記者深入生產車間、田間地頭蹲點采訪,記錄各地創新舉措,托起百姓“舌尖幸福”的故事。
給豬肉辦張“身份證”
4月14日,在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金鑼集團冷鮮肉生產車間內,生豬在自動化生產線經過屠宰、分割、包裝后,來到車間員工姜兆艷面前,完成產品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辦“身份證”。
在姜兆艷面前的顯示屏上,不斷跳動著一塊塊豬肉的各類身份信息,從生豬采購源頭、進廠驗收、屠宰加工,一直到檢疫檢驗明細等信息,都會匯集在一張獨一無二的產品追溯碼中,消費者可以根據追溯碼查詢豬肉從養殖場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
在冷鮮肉生產車間內,生豬從宰殺、掏膛、劈半全部采用自動化設備,用于清洗生豬的循環水,也用上了紫外線消毒系統。生豬經過紫外線消毒并接受洗浴后,才能進入待屠宰車間,再通過低壓電擊、屠毛、清除內臟等前道工序,最終完成屠宰過程。
生豬經過宰殺流程后,進入預冷間,進行48小時的預冷排酸處理,經過預冷排酸后,產品的顏色更加鮮亮、口感更好。再根據消費者不同食用習慣,進行二次精分割,或切丁、或切塊,滿足消費者烹飪需要。冷鏈運輸過程也采用氣調包裝,保證全程無污染。
檢測環節,金鑼檢測中心配備專業人才和設備齊全的中心實驗室。耗資近千萬元購置的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酶標儀、微生物快速檢測儀等先進檢測設備,可以承擔食品致病菌、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等200多個項目的檢測。
得益于冷鮮肉生產的全程自動化,各類分割、檢測信息可以快速匯集到姜兆艷面前的電腦中,為每塊豬肉都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追溯碼。
車間主任王美東已在金鑼集團工作7年,見證了近年來豬肉生產工作升級換代的全過程。“追溯碼中的信息覆蓋了生豬采購源頭、進廠驗收、屠宰加工、檢疫檢驗、產品包裝及物流發貨等關鍵環節,讓每個環節都有了更強的責任意識。”
據金鑼集團副總裁樊紅旺介紹,基于全程可追溯體系的建立,目前金鑼集團實現了源頭可追溯、風險可預警、過程可管控、產品可召回的全程控制目標。
近年來,臨沂市緊緊圍繞“上市食品合格率100%”的目標,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壓實各級各方責任,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治理體系,加大監管力度,深入開展“亮標承諾、對標生產、核標檢驗”三標行動,對2161家生產企業實施全覆蓋監督檢查,持續推進食品工廠規范化建設,382家重點食品生產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臨沂市還在全省率先開發建設了“快檢信息管理平臺”,將農貿市場、超市的586個快檢實驗室快檢設備接入信息管理平臺,共歸集快檢信息230余萬條,為精準監管提供了依據。開發推廣“拍立查”索證索票小程序,引導全市3.3萬余戶食品經營者,采取電子化手段留存進銷信息,形成追溯鏈條。
種植散戶實名賣菜
4月14日一大早,莘縣十八里鋪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員”劉朝輝便趕到蘇堂村的大棚種植區開展常規巡檢。“現在正是出菜的時候,得引導大家對即將出售的菜進行農殘速檢,然后打印合格證。”劉朝輝正說著,一位菜農恰好拉著一車蕓豆從身邊經過。劉朝輝趕忙追上去問:“大姐,你這車蕓豆打印合格證了嗎?如果沒有打印,我帶你去村廣場旁邊的服務站去速檢,要不打印不了合格證。”
正值春季在田蔬菜的豐產期,劉朝輝每天都要在田間地頭進行巡查、引導、講解等,一忙便是10多個小時。
“一開始推行農產品快檢時,很多菜農不理解,認為沒用。但是隨著我們工作的開展,快檢后的合格證無形中成為了銷售的‘通行證’,而且有了合格證的蔬菜價格也高了,菜農也就慢慢接受了。”劉朝輝拿著一張帶有二維碼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告訴記者,“每張合格證都需要菜農實名填寫。手機一掃二維碼,就能知道菜是誰種的,在哪種的,這也倒逼菜農提高嚴把質量的意識。”
在莘縣,像劉朝輝一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員”還有1300余人。菜農準備賣菜時,便會聯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工作人員上門。他們在地頭隨機采集樣本,與菜農一同到服務站進行快檢。快檢合格后,工作人員通過手機“樂小農”小程序填寫上市農產品信息,快速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2020年,莘縣在全國率先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補齊了種植散戶監管難的短板。目前,可追溯二維碼適用500畝以上的規模基地,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適用于種植散戶,“兩證”結合能夠實現莘縣農產品全流程追溯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員’的啟用,進一步確保‘兩證’真實有效。”莘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王憲剛說。
今年,莘縣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網格化監管模式,創新建立了由網格總長、網格支長、網格分長、村級網格協管員的四級農產品網格化管理隊伍。24個鎮街成立農安監管辦公室,每個行政村建設村級服務站,全部配備農殘檢測儀、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檢測打印一體機等設備,提供免費速測、開具電子合格證等各項服務。
“線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員確保種植散戶合格證全覆蓋,每次檢測上傳的數據全部匯總到縣農安溯源管理平臺,為線上溯源管理體系建設打下了基礎。”王憲剛補充道,莘縣建設農安溯源管理平臺,建立生產溯源主題數據庫,與三級監管機構、三級檢測機構、許可經營的農資經銷店、認證的生產種植基地、服務站、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倉儲企業等平臺進行信息聯網,實現執法監管、農資經銷、農事管理、質量檢測報告等信息實時傳輸、數據暢通共享。“通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深度融合,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化追溯。”
近年來,莘縣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在健全縣域監測體系、創新投入品監管體系、強化追溯管理體系等方面創新提升,構建起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農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保障網。
一粒小麥要過“九大關口”
4月14日,在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面條三車間內,加工完畢的面條在傳送帶上快速穿行,工人們迅速拿起裝箱密封。“我們這個車間里有12條生產線,每天入庫產品在1400噸左右。”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面條三車間主任孫承武告訴記者。
“從原料選擇到面條出廠,要過九道關口。”孫承武說,原料入廠要過三道關口,原糧收購檢驗、入廠初檢、入庫復檢;安全生產有三道管控,生產流程監控、跟班化驗檢測、研發中心綜合復檢;產品出廠要經過三道檢驗,產品入庫檢驗、庫存定期抽檢、產品出廠檢驗。依托這“九大關口”,中裕運用監控技術、大數據技術及產品留樣存檔制度,建立了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實現了上市產品的可追溯、可召回。
中裕發展訂單小麥,確保加工原材料品質優良和安全放心。“我們建設了6.5萬畝優質麥繁育基地和200萬畝訂單種植基地,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研發了裕田麥119、裕田麥126等12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我們對農戶提供育種、種植、收儲一體化管理服務,確保了原料優質。”該公司副總經理付蕊告訴記者,中裕所有食品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嚴格保持食物的天然原香;面粉、掛面必須用當年產的新鮮優質小麥加工而成,且僅提取小麥中最精華部分。
有了200萬畝訂單優質小麥,中裕的小麥加工便有了充足的底氣。在中裕,一粒小麥可以變成10大類500多種產品,包括面粉面條系列、酒精谷朊粉系列、純糧豬肉系列、烘焙系列、面食速凍系列、綠色蔬菜系列等。初加工僅提取小麥30%最精華部分,用于生產各類高檔功能專用粉;次粉和中路粉進入深加工,開發出蛋白粉、特級食用酒精、變性淀粉、胚芽油、麥胚多肽、膳食纖維等系列產品;食品研發以滿足市場需求側為目標,不斷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創新開發了200多個產品。
“以掛面為例,我們擁有普通類和花色類共60多個產品。”孫承武說,花色掛面有雜糧面,高粱、黑豆、紫薯、黑米等等都可摻進去,想吃什么花色有什么花色;有蔬菜面,菠菜、南瓜、西紅柿、胡蘿卜等等都可以和進去,要什么口味有什么口味。
濱州是名副其實的糧食產業大市,近年來更是加快推動產業鏈延伸,延鏈補鏈強鏈,由“糧食加工”向“食品生產”轉型。2021年全市食品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96億元,列全省第一位。濱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高玉華介紹,當地實施了“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工程,“目前,濱州市擁有食品品牌54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9個、山東著名商標16個,打造了全省首個市級糧油區域公共品牌。”
魚尾系上黃捆敷帶
4月14日上午,在煙臺開發區潮水鎮的海益苗業有限公司育苗車間,幾名工人正在調試著水溫,細心地照料著成千上萬只鮑魚苗。不遠處的標準化鮑魚育苗池里,整齊排列著黑色育苗箱,潔凈的活水源源不斷地引進,旁邊還有工人對育苗池的餌料殘渣進行反復沖洗。
“鮑魚愛潔,水質稍有污染便會影響成活。因此每天下午喂食后,從第二天早上起,就要開始對育苗池的餌料殘渣和鮑魚排泄物進行反復沖洗。”煙臺海益苗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廷軍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從池子里撈出一塊瓦片大小的方形育苗板,只見板底密密麻麻地緊貼著小拇指蓋大小的鮑魚苗。
記者看到,在育苗車間的生產記錄本上,詳細記錄了鮑魚苗種養殖過程中的水質指標、餌料投喂、生產管理等情況。“我們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全面確保苗種的綠色健康。”王廷軍坦言,要做好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消費者掃描商品二維碼,可以追溯商品生產企業、生產日期、質量等情況。這幾條看似簡單的信息背后,對于企業而言,需要記錄的內容涵蓋了育苗、出苗、養殖、加工等全過程,相關信息還需要安排專人同步錄入到煙臺市水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另外,在苗種起捕時,每次起捕時間、起捕量,都要在平臺上提交相關信息,苗種出廠前還要提交相關檢測報告,全部達標后,平臺才會提供合格證和追溯碼。
“從去年1月份開始,我們就組織130多家企業,開展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項目建設,目的就是要通過水產品質量追溯試點,進一步提高全市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水產品。”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科長譚孝介紹。
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產、科研、開發為一體的民營高科技涉海企業。在該公司的養殖車間,記者看到,苗種生產、投入品管理、水質管理、衛生防疫、安全生產等制度紛紛上墻,各項工作流程嚴格按照規范執行。
記者注意到,在該公司即將出廠的大菱鲆尾柄處,系著一條黃色的捆敷帶,上面有一個二維碼,掃描之后手機上會出現產品質量合格證,這正是煙臺市水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對出場水產品的合格證明。除了質量合格證,還有水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的藥物殘留檢測報告,報告中明確標出漁藥的殘留量,只有測試結果為“陰性”的水產品才可批準出廠。
為保障煙臺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定向好,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還牽頭制定了《煙臺市水產養殖用投入品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突出對海參、海水魚育(保)苗和養殖生產單位的監督檢查,大力宣傳普及水產養殖白名單制度。
(□記者 紀 偉 孫亞飛 楊秀萍 姜 斌 □通訊員 孫磊 胡海旭 楊浩 張偉 參與采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