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濟南客戶端
2022-05-30 09:04:05
原標題:濟南78歲老人劇烈頭痛后昏迷,被送到濟南市中心醫院后查出“真兇”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冷不丁地上來就是一陣劇烈頭痛,怎么辦?先忍一忍?休息一下就會好?等到明天再上醫院?濟南的王大媽今年78歲,5月4日晚上8點多,突然劇烈頭痛,之后就是漸漸意識不清,送到醫院時已是昏迷狀態。
5月4日晚上12點多,王大媽被家人及時發現,趕緊撥打120,送到了濟南市中心醫院卒中中心,急診行頭顱CT示:廣泛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積水。
老人的子女們坦言:剛開始說頭痛得厲害,就感覺一定是腦血管出了問題,只是沒想到病情發展那么快,說昏迷就迷糊得啥也不知道了。
不過,讓患者家人更沒想到的難題還有后面。
為求進一步治療,急診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收入濟南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
意識不清或昏迷
卒中中心怎么搶救?
這里先說一下,大醫院的高級卒中中心,在接診意識不清或昏迷患者后,通常是怎么一個搶救流程?
還是以王大媽為例:
她在家突然發病是5月4日8點多,之后漸漸加重,家人打120求救是晚上12點多。
幾經周折,送到濟南市中心醫院國家級卒中中心是5月5日零點31分。
接下來,急診行頭顱CT,提示“廣泛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積水”。
醫生與患者家人看到CT結果之時,距離患者被送進醫院急診室,不足30分鐘。
這個過程中,可謂絲毫沒有耽誤時間。接下來,醫生需要做出決定:全麻下行腦血管造影。
每當如此關鍵時刻,醫生需要與患者家人溝通,交待必要的風險,患者家人需要在相關醫療文書上簽字確認。
王大媽的家人心情急切,沒有過多疑問,一切聽從醫生的建議。在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杜斌,麻醉醫師沈寶魁,主治醫師方向、于福超的共同努力下,全麻下腦血管造影順利進行,精準捕捉到導致老人昏迷的“罪魁禍首”:后交通起始部可見一大小約5.0mm×4.3mm×4.2mm類圓形動脈瘤,瘤頸大約4.1mm。
圈中凸起為右側后交通動脈瘤
據杜斌主任介紹,老人的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寬頸動脈瘤,處理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寬頸動脈瘤
介入治療難在哪兒?
顱內動脈瘤破裂,乃是造成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具有病程短、惡化快、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血管內栓塞治療,可降低動脈瘤早期再破裂率、致殘率和致死率。
按照相關醫學標準,瘤頸大于4mm,則被稱之寬頸動脈瘤。
不過,讓患者家人心中不安的是,常規的治療方式,并不適合正躺在介入科手術室中的王大媽。
據濟南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向介紹,常規治療方式為彈簧圈栓塞+支架,支架的作用是阻擋彈簧圈疝入血管內。但應用支架輔助治療后,患者需在術中應用負荷量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拜阿司匹林、波立維),術后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3~6個月,出血風險大,嚴重影響后續治療,圍手術期增加巨大風險。動脈瘤出血急性期應盡量避免應用支架,而且,這名患者的血管條件差、動脈瘤近心端有狹窄,支架到位可能效果差。
手術前
雙微導管輔助技術
巧解抗凝出血難題
雙微導管輔助技術,即將兩根微導管同時置放于動脈瘤腔內,通過這兩根微導管交替送入彈簧圈,觀察彈簧圈穩定后再解脫。
這種技術應用嫻熟,可以最大程度上替代支架作用填塞動脈瘤,避免術后長期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但對技術操作過程中的要求很高。
雙微導管輔助技術示意圖
5月5日凌晨2點,濟南市中心醫院介入科手術室中,杜斌主任在助手的配合下,應用兩根微導管在動脈瘤腔內分別輸送彈簧圈,在動脈瘤內形成非常穩定的3D結構。之后,造影,見動脈瘤未再顯影,瘤腔完全閉塞,載瘤動脈暢通。
紅圈中深色影為首枚彈簧圈穩定成藍
手術后
杜斌主任解釋說:“這個過程確實比較復雜,兩根微導管到達瘤腔內,分別置于動脈瘤中部和瘤頸處,然后,先是瘤頸處微導管輸送6mm×18cm彈簧圈調整后成籃,穩定后暫不解脫,瘤體中部微導管輸送,依次填入3mm×6cm、2mm×6cm、2mm×4cm、1.5mm×3cm、1.5mm×2cm、1mm×3cm共計6枚彈簧圈,實現致密栓塞動脈瘤,再解脫6mm×18cm成籃圈。這樣交互編織的彈簧圈,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性強,未應用支架就解決了彈簧圈穩定的問題,術后既不需要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又減少了支架的昂貴花費。”
(愛濟南 記者:李少慶 通訊員:關天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