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2-07-04 09:59:07
原標題:淄博實驗中學 “魅力化學”開啟師生卓越成長之門
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1年年底,山東省教育廳公示了首批30所普通高中省級學科基地評審結果,淄博實驗中學的化學學科成功入選。
“近年來,學校堅持以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引擎,聚力學科基地建設,不斷創設創新型學習環境,改進課程內容的實施方式,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互促進、同發展、共成長。”淄博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趙泮利如是說。
“4+4”模式讓實驗探究課“火”起來
據統計,該校近年來累計投入近3億元,增加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功能教室60余間,為學科基地、特色高中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校舍基礎。2021年投入專項資金30萬元,全力支持學科基地建設。目前,學校的“瞰齊”高中齊文化課程基地、英語“多維培優”學科基地、數學學科基地已經獲評淄博市首批學科基地,其他學科基地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在化學學科基地建設過程中,學校秉承“合作?創新?賦能”宗旨,充分利用南北校區化學實驗樓,將傳統的實驗室改造成多媒體化學實驗室,統籌實施“4+4”模式,即4個課標教材實驗室、1個數字化探究實驗室、1個視頻結構實驗室、1個化學奧賽實驗室、1個化學教學研究室。
學校教務處主任張福介紹,這樣既利于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又方便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既為師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搭建了便捷的平臺,又帶“火”了化學課。
年輕教師李永琪認為:“化學是一門沒有實驗就沒有生命的學科。只有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動手操作,才有可能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育其興趣愛好、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意志品質。”
“一廊、一館、一報”
為學生打開“化學新視界”
學科文化是客觀、求實、理性的科學精神,是學科基地建設之“魂”。化學學科文化體現了化學學科領域特定的學術觀和方法論,是學科成員共有的一種治學精神和內在力量。
基于此,學校學科基地建設結合化學學科獨特的創造性特征,進行了以“一廊、一館、一報”為主的“三個一”建設。“一廊”,即創設“廊道文化”。比如,在化學實驗室的廊道中介紹中外化學家的事跡、影像顯示或信息查詢的“實物元素周期表”等,提供時時互動平臺,讓學生感受化學精神和學科特色。同時,將廊道延伸到學校的景區角落。例如,在星湖設置“水質檢測儀”,讓學生體驗到“化學即生活”,學會用化學的視角看世界。“一館”,即建立化學館,并定期集中展示校本課程、學生建模作品、教師教學成就等。“一報”,即創立由學生主辦、教師協辦的《淄博實驗中學化學報》,刊登學習心得、學法交流以及疑難解答等方面的文章,并擇優編輯成冊,讓化學文化悄然滲入學生心靈。
“雙微”團隊為基地注入汩汩活力
“雙微”指“微團隊”和“微項目”。例如,教師層面的“微團隊”一般由4—5名教師組成。教師們按照“選真問題,做真研究”的原則申報項目,組成了“課題研究團隊”“磨課研課團隊”“宣傳策劃團隊”“試題命制團隊”等。在骨干教師的帶領下,侯春、高希剛等一大批化學名師逐漸成長起來并脫穎而出。
“目前,這項工作已在我校深入展開。去年9月,學校與北京的高中學校聯合開展了‘氧化還原反應’同課異構活動。”化學學科中心組組長呂志會告訴記者,“‘化學磨課團隊’在幾十個小時的線下討論、十幾個小時的線上交流中備課、研課、試講、磨課,展現了較高水平,受到北京專家的好評。”
在化學基地教研活動中,教師們表現出了強烈的擔當意識,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化學素養得到了普遍提升。
把化學課搬到大學和“大工廠”
“剛入學的時候,我們的化學思維和知識儲備與內地學生有很大差距,學習起來十分吃力。”作為西藏生散插班的學生,高三(12)班的嘉平旺措回想道,“幸運的是,針對我們西藏生的實際,學校開設了化學校本課程,為我們打開了認識化學、走進化學、愛上化學的一扇門。”
事實上,在淄博實驗中學,化學學科已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因材施教”得到了全面落實。
怎樣讓化學與生活實現深度鏈接、綻放魅力?結合與山東理工大學“門對門”的地理優勢,學校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大學的材料化學實驗室,接受教授的教導,進行實際動手操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大學化學實驗室,我不僅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而且激發了研究創意。”高二(8)班學生崔郅翔興奮地說。
另外,淄博作為全國重要化工城市,在乙烯制備、鋼鐵冶煉等方面擁有真實的生產背景。學校適時把“化學課”搬到“大工廠”,組織學生實地觀摩、親身體驗,讓學生對“化學讓生活更美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