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23-01-18 09:46:01
原標題:文化觀察|年畫也能上天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原標題:文化觀察|年畫也能上天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納入時代元素,更加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年畫也能上天
□ 記者 盧昱
通訊員 劉雪雯 梁淑瑩
蘸料、鋪紙、推平……一張白紙上便顯現出五顏六色的年畫。兔年春節臨近,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的年畫藝人們正忙著印制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線條精準。每當家家戶戶在門窗、墻壁上貼上年畫,祈求來年家宅平安、風調雨順,喜慶祥和的年味兒撲面而來。現如今,這一優秀的非遺文化項目也在蓬勃發展中不斷創新,在富有傳統文化韻味的基礎上,年畫納入全新的時代元素,更加迎合年輕人的審美,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推陳出新中正本清源
“快過年了,我們的年畫銷量非常火爆,很多客戶慕名而來,今年的銷量和產量比去年上升了10%左右。”楊家埠木版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楊乃東說。
在楊家埠,幾乎家家戶戶祖上都開畫店,曾有“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上萬”的鼎盛局面;目前寒亭區年畫年產值1.12億元,產量2600萬張,遠銷省內外和幾十個國家與地區。
“楊家埠木版年畫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老輩人從四川遷移過來,就把這個手藝帶過來了。”楊乃東介紹。
木版是年畫的源頭,要在推陳出新中正本清源。老藝人將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分為四道工序——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貨點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獨特技法。其中,雕刻木版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手工雕刻的木版年畫從選材到雕刻過程,都需要匠人逐步去完成。雕刻的速度慢,一塊線版刻完需要10天左右,傾注了眾多心血,每一次落刀刻畫都包含著手藝人自己的思想和風格的表達。正因如此,木版年畫才有了傳承的價值和意義。
四十多年前,十二三歲的楊乃東開始跟隨父親楊明智學習制作年畫。楊乃東常待在雕版室,在一塊300多年的梨木板上,刻刀起落間,一朵精美的花蕊慢慢呈現。“寧刻十個直,不刻一個圈。”楊乃東說。別看只有豆粒大,木板在他的手上轉著圈,足足刻了近半個鐘頭。
原來,傳統題材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有上千種。沒有的版,傳承人會按需復刻。祖傳加新刻的,楊乃東攢了五六百塊版,他將它們視作生命。“近幾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挖掘和復刻,挖掘了上百套傳統畫樣,一年能刻十套八套。”楊乃東說,幾年前,他從外省“淘”了10噸三四百年樹齡的梨木,找了三間老屋鎖起來,“年歲長的木質堅硬、細膩,板更整裝,印的效果更好。”
截至目前,楊乃東先后創作、刻制木版年畫700余套3500多塊。在楊乃東等年畫藝人的影響下,木版年畫藝術得以廣泛傳承,吸引了國內外大量藝術愛好者。
注入新意,傳承破圈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樸喜慶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也迎來了挑戰。“過去,年畫是家家戶戶張貼的必需品,每逢過年都要買,比如灶王爺,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貼。現在了解年畫、親近年畫的人少了。”在寒亭區的中國年畫博物館,正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安軍邊走邊介紹:“這也正常,社會在變化,像貼年畫這種古老的‘節日儀式感’,逐漸在人們的生活中淡化。”
斗轉星移,時光如梭,600年的古老技藝現如今該如何綻放新的活力,實現傳承與發展?這是當下擺在楊家埠木版年畫面前的一道必答題。2019年5月,記者在采訪楊家埠木版年畫第19代傳承人、時年92歲的楊洛書時,曾就此問題探討。當時,老人家提到年畫講究“隨俗漸進”。如果沒有創新,沒能貼近時代,年畫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楊洛書在原汁原味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20世紀80年代初,他便將木版年畫制成掛歷,在市場上非常暢銷。如今,斯人已逝,對年畫的創新精神卻永遠凝結在楊家埠年畫的木版中。
“年畫藝術要更好地傳承發展,需要年畫傳承人守正求新,需要年畫創作者跨界融合,需要年畫年輕設計師的創意思維。”楊家埠木版年畫第21代傳承人楊志濱說。
為了讓年畫更好地在當代呈現,楊志濱做出了很多大膽的實踐,他在保持楊家埠年畫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在作品創意風格、造型色彩、思想寓意等方面進行創新,力求與時代精神相適應,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和時代氣息,“新年畫是對傳統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是一種適應時代的自然變化,時代在發展、年畫也在更新,這就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原動力。”
“想要發展就必須得在內容上有所創新,與時代緊密結合。”吳安軍也給出了類似的答案。為了能吸引更多人喜歡年畫,楊家埠的年畫藝人們還嘗試制作了帆布包、抱枕、油紙傘、圍裙等一系列年畫衍生產品。
相似的理念奠定了合作的基礎,目前,楊志濱正緊鑼密鼓地著手設計《中華上下五千年》系列年畫畫稿,這是正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謀劃的又一力作,目標100幅,計劃10年完工。“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承工藝不能丟失,通過年畫集的創作,我們也探索傳統民間藝術與歷史相結合的新方式,讓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讓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生機。”吳安軍說。
如今,楊家埠木版年畫飛在天上是風箏,拿在手中是扇子,懸在門前是燈籠,擺在桌上是臺歷……老樹發新枝,創新的形式不僅是反映時代精神的新年畫,辭舊迎新之際,游戲《和平精英》也與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啟了一場跨界聯動。以游戲為載體,搭載起年畫和年青群體的橋梁,為年輕人帶來更深層次的非遺文化體驗,實現傳承的破圈。
“趕”年味兒,“刻”期許
1月7日清早,年貨滿滿、人山人海的寒亭農貿市場熱鬧開集,楊家埠木版年畫攤位前圍滿了趕大集的市民。“在楊家埠有個俗語,有錢沒錢買畫過年。我們非遺傳承人,帶著自己的非遺作品來到大集上,對廣大群眾進行展示和展演。我今天帶來的好幾十種傳統年畫,寓意都是吉祥如意,像招財進寶、吉星高照,都是些人們喜歡的年畫題材。”楊乃東邊介紹邊將自己的年畫作品贈送給趕集的市民。
富有人間煙火氣的寒亭大集只是寒亭區適時舉行年畫推廣活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為深入推動年畫的保護、傳承、創新,寒亭區組織民間藝人積極投身進校園、進社區等推廣活動,每年參與人數超過3萬人次。不僅如此,該區還設立中國年畫博物館,成立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協會、齊魯年畫研究院和多個市、區級非遺傳習中心(所),建立四級傳承人名錄,為非遺文化留下傳承根脈。
此外,寒亭區實施楊家埠木版年畫古版保護工程,運用數字化創新手段對現存的古版年畫作品進行信息采錄、存檔、傳播,建成了中華木版年畫數據庫,實現了民間文化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創新性發展,擦亮“中國年畫之鄉”國字號文化金招牌,真正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破圈發展。
政府主導、民間參與,一代又一代的年畫藝人,秉持匠心為年畫的傳承與發展作著自己的努力與堅守。而木版年畫技藝要求高,學藝時間長,加之短期經濟效益不高,真正能靜心學習刻版的年輕人不多,致使傳統技藝走到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希望通過多層次、大范圍地擴大我們的影響力,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群體認識年畫、喜歡年畫。”吳安軍說。
“想通過我的努力在孩子們的心中埋下一粒吉祥年畫的種子,重新找回年味兒的美好記憶和祝福。”楊志濱也給出新年展望:“新的一年,希望楊家埠年畫隨著春暖花開,讓更多人了解到楊家埠年畫,認識到它背后蘊藏的吉祥文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