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德州晚報
2023-02-07 10:49:02
原標題:源遠流長的德州郵驛
來源:德州晚報
原標題:源遠流長的德州郵驛
來源:德州晚報
德州郵驛歷史悠久,據考證它興于漢代,在唐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當時的德州就設有兼具通信機構和官方接待處所雙重功能的“館驛”。
到了宋代,朝廷更加重視郵傳事業,德州地方行政長官對郵驛進行了新的調整,逐漸將兼具遞送信件與接待、運輸功能的館驛從職能上分離,郵驛以郵遞公文書信為主,其運輸、接待功能漸漸弱化。郵驛組織在原有規模基礎上又增設了專司傳遞事務的急遞鋪,急遞鋪設置為每10里一鋪,德州城設總鋪,下設若干遞鋪,每鋪設鋪長,配備鋪兵和馬匹。
元代,京城通往南方各行省的驛道經德州南下,德州確立了郵傳干線要沖地位,郵驛設置更為規范。時稱陵州的德州依制設“站赤”(驛站的蒙古語音譯)于城域和北上南下的官道上,驛路設施及驛站規模也得以完善和擴充。
明朝注重發展郵驛,大力開拓郵路。永樂年間朝廷曾動用10萬民工整修運河,沿途設置水驛41所,同時從應天府(今南京)經山東到順天府(今北京)設置陸驛29所,在德州到京城間增設遞運所。明永樂五年(1407年)德州設遞運所于城西北隅運河碼頭,配備車船馬役,專司遞送朝廷貢品、軍需物資等。到了永樂九年(1411年),德州境內水陸驛站已非常規范并具備一定規模。
到了清代,在當時各地驛站事務逐漸減少、職能逐漸退化的趨勢下,德州境內仍“水路繁榮,舳艫相接”“一驛連一驛,驛驛如星流”。這主要得益于德州處于“車舟會所,名士所經,食貨集散”的水陸要沖和通信樞紐的區位優勢。
由于近代電報、郵政開放服務和火車運輸的開通,“廉價而速”新模式的推行,使郵驛傳遞速度相對較慢、成本費用較高等方面的弱點更加凸顯,而且隨著清王朝日益腐朽,許多地方的郵驛從通信組織變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的工具,這些問題加速了驛站的功能退化,驛站的作用和重要性日趨淡化并逐步喪失。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政府便著手實施裁驛方案,并于民國二年(1913年)初正式宣布裁驛歸郵,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并分期分批進行裁驛,至當年10月31日,山東境內驛站已全部裁撤完畢,德州境內驛站隨之被裁撤。
通訊員馮騰飛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