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3-02-20 08:59:02
原標題:玉米視角,“一號文件”釋放重要信號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楊沙沙】《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即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13日發布后,“糧食安全”被放在了開篇位置,再次提振了糧食市場情緒。此前幾天,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負責人發表聯合聲明,呼吁緊急應對前所未有的糧食和營養安全危機,并表示全球目前至少有3.49億人處于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外媒也報道稱,美國農民計劃在2023年大幅增加美國第一大經濟作物玉米的播種面積。在此背景下,中國一號文件關于“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等涉及玉米的表述,引發外界關注。相關專家和企業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玉米是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產區遍布全國,年播種面積達6億畝以上,玉米在國家糧食安全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對端牢中國飯碗、實現種業振興意義重大。
業界解讀
今年一號文件發布后,中國種子企業最先感受到“急迫感”。文件連續第三年強調種子問題,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從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機制、生物育種等方面做了具體部署。
“今年的一號文件,涉及玉米最重要的是提出‘加快玉米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 ”,國內種子龍頭企業大北農集團玉米種業部總經理、北京豐度高科種業董事長王石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物育種對于玉米單產、抗性提高都有幫助。
生物育種是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包括基因工程育種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大部分種子企業已儲備一些生物育種技術成果。今年2月9日,大北農發布公告稱,公司下屬控股子公司研發的轉基因抗蟲大豆性狀產品 DBN8002(DBN-82-3)于2022年11月在阿根廷獲批種植許可。
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王長海1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生物育種從技術研發上講,前期基本上跟歐美同時起步,但由于種種原因,產業化進程比較滯后,生物育種技術的市場化應用不確定性,導致中后期科研力量和社會資本的投入都相比縮小,也使得研發技術水平跟國際相比差距拉大,跟國外先進水平相差三四代,“打個比方,就跟手機一樣,相當于國外流行的是iPhone 15,而國內剛到iPhone 11或者iPhone 12”。
育種技術的突破,源頭在于種質資源。一號文件特別重視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創新利用。王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國玉米種植生態區復雜,多山且南北跨度大,每一個生態區都有表現突出的玉米品種,各大種子企業和科研院所也都各自掌握一些獨特的玉米種質資源,如何共享這些資源,實現聯合育種創新,對當下玉米生產很有意義。
此次一號文件提及“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機制”,還提出“扎實推進國家育種聯合攻關”,王石表示,這表明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正在積極推動育種聯合攻關,若能夠把全國獨特的種質資源放到共享共創平臺上,將會十分有利于我國育種水平進一步提高。
為何需求持續提高
路透社6日援引美國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公司預測數據報道稱,美國農民計劃今年種植3662萬公頃玉米,同比增加2.2%。去年,俄烏沖突升級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玉米期貨價格一度上漲至10年來高位。隨著玉米肥料在2022年下半年降價,美國農民認為今年種玉米或許更賺錢。
中國也在加大玉米進口量。巴西對外貿易秘書處最新發布的消息稱,中國在1月份成為巴西玉米的主要買家,進口近100萬噸玉米,超過日本、伊朗和西班牙等傳統進口國。自2020年以來,我國玉米進口一直維持較高的進口量。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0/2021年度,我國進口玉米數量約為2951萬噸,2021/2022年度約為2189萬噸。
對于玉米近些年市場供應緊俏,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室主任鐘鈺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回顧,2016年之前,國家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因為有國家兜底,玉米原料價格很高,但玉米終端產品的價格沒有上漲,造成企業開工率明顯降低。2016年后,國家取消玉米的“臨時收儲”,國內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形版圖中呈現鐮刀彎狀分布——編者注)大幅削減玉米種植,是玉米市場價格變化的“導火索”。2020年之后,玉米庫存消化后,市場價格也逐漸提升。
王石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老百姓對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斷增長,而肉蛋奶的增加主要依靠玉米飼料,這使得我國玉米的需求量逐年提升,玉米的進口也呈現增長態勢。他認為,一號文件提及生物育種、種質資源鑒定評價等的目的,都是為了“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
數據顯示,中國玉米單產水平較低,平均每畝為430公斤,相當于美國的六成。鐘鈺表示,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是一個綜合工程。除了源頭的玉米種子問題,中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是導致玉米單產低的原因。
“在玉米耕種環節,機械使用水平在98%,玉米種植環節機械水平為90%,而在收割環節,玉米機收水平驟降至不到80%”,鐘鈺稱,這就是農機與農藝沒有有效結合,說白了就是“種子研發和機器沒有有效配合”。以黑龍江為例,收割時玉米水分一般在30%以上,而水分在20%左右更合適機械收割,越潮濕導致機器收割的玉米破碎率越高。相反,美國轉基因玉米更適合機械收割,而收割時玉米水分大小,可通過品種改良來實現,通過科研研發出適合機收的品種。
快速崛起的機會
一號文件關于玉米的表述,鐘鈺認為,實際上都圍繞著農產品“穩產保供”?!敖衲暌惶栁募畲筇攸c是大篇幅重筆墨強調農業穩產保供,”鐘鈺稱,以往一號文件很少將“增收”和“致富”放在一起,而致富必須有產業支撐。他認為,今年一號文件用四個章節強調產業發展,這將是今年農業的“重頭戲”。
中國農業農村部最新發布的消息顯示,2022年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2萬元大臺階,達到20133元、實際增長4.2%;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31元,實際增長9.7%;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長6.9%。
鐘鈺告訴記者,從上述數據看,疫情等因素對農民收入增長還是有一定影響,所以這次一號文件強調不僅要拓寬農民增收途徑,還要致富,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這也將給企業帶來機會。
王石認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種子企業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期和挑戰期。生物育種產業化、育種聯合攻關、種業振興政策等,都給了企業很好的發展機遇。如果種子企業在種質資源創新、生物育種技術應用、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將會抓住機遇快速崛起。而從社會層面說,種子企業的育種創新是否能跟上國家玉米產業的需求,也是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