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3-04-24 16:42:04
原標題: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 “指揮棒”變了“大成果”有了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 “指揮棒”變了“大成果”有了
來源:山東教育報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張立業剛在西安參加完學術會議,就匆匆趕回青島,連家門也沒進就一頭扎進了學校實驗室。
為啥這么急?張立業表示,現在已經有企業對他的科研項目“智慧航道全息感知與智能預警關鍵技術”表達了合作意愿。雙方合作前,他必須考慮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保證這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上達到近乎“絕對”的安全性要求。
“在山科大交通學院,像這樣的成果轉化項目近兩年有30多個。這些科研項目精準對接國家、山東省和青島市重大發展戰略,實現了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的無縫對接。”學院黨委書記苗汝昌說。近年來,學院注重結合教學專業與社會和企業需求,緊握創新團隊建設、成果轉化、創新育人的評價“指揮棒”,打出創新、育人“組合拳”,產出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
“指揮棒”指向團隊,讓教師們聚起來
程鈺在企業工作期間曾承擔諸多國家級科研項目。2020年,他來到學院工作。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科研團隊、缺乏實驗設備,導致科研工作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不久后,學院牽頭組建“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碳匯技術創新團隊”,將程鈺和另外15名中青年教師聚集在一起,并為他們配備了專門的研發實驗室和項目啟動資金。僅隔一年,團隊便突破了一項世界性技術難題,成果入選交通運輸部綠色科技示范推廣工程項目。
一直以來,科研團隊“小、散、弱”,科研平臺“低、舊、亂”問題是困擾學院發展的難題。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
學院院長辛嵩說:“學院要想辦法把教授們聚集起來,打破有形無形的‘柵欄’和‘圍墻’,合力攻克科學難題,產出高質量創新成果。”
近年來,學院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獎勵、考核、評價等體制機制,提出“散兵游勇,盡快歸隊”“組建大團隊,產出大成果”等思路,以建設“大平臺”、組建“大團隊”為“指揮棒”“風向標”,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科技發展前沿、行業產業現實需要,組建10多支特色創新團隊,打造10個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平臺,推動教師由“單兵作戰”向“團隊協作”轉變,以“團隊作戰”引導教師嘗試科技創新的“深水區”和“無人區”,挑戰更多“不可能”。
“是學院人、財、物的全面支持,給了我瞄準前沿、攻堅克難的勇氣。”自2021年起,教授趙子亮瞄準新能源汽車續航受限、里程縮水等問題進行創新嘗試。兩年來,他研究的增程器系統開發項目獲批山東省科技廳“重大科技立項支持”,項目獲得綜合經費4100萬元。
“指揮棒”瞄準成果,讓創新服務市場
“山科大的教授打破了很多技術瓶頸,提出的操作方案非常實用。”說這話的是青島文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管洪清。
他發出這樣的感慨,要從兩年前的一次“聯姻”說起。當時,管洪清正為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平臺等技術難題發愁,而交通學院教師孟坤在這方面有多項創新成果未能“配對”轉化。2022年1月,該公司與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成果和需求的“結對”。歷時兩年,孟坤團隊如約解決了這個難題。
當前,創新成果的評價標準還存在唯論文數量、專利數量、獲獎層級等量化指標,很多創新成果被遺忘在“搖籃”里。什么樣的創新成果才是有價值的?
“創新成果不是‘花瓶’,最終要體現為產業發展成果、經濟發展成果。”苗汝昌介紹,學院構建重大產出評價體系,創新校企“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建立科研成果、技術服務與企業對接機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導向,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由市場來“唱主角”。
為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近年來,學院先后與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東高速集團、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等20余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舉辦技術成果對接洽談會、“教授博士進車間”等形式多樣的技術推廣和科技培訓活動,推動科研成果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
“多虧了杜教授的技術,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山東濟燃氫動力有限公司總經理于蓬回憶說,有一次,他因新型觀光車的動力系統問題,求助山科大杜現斌教授。接到任務后,杜現斌和團隊立馬著手“破題”。經過8個多月的攻關,團隊完成山東省首臺能夠達到產業化標準的氫能燃料電池觀光車,為該公司搶占市場贏得先機。目前,雙方將在新能源無人機領域展開了二次合作。
“指揮棒”緊扣創新教育,激活人才培養新生態
交通工程專業學生鐘明辰雖然只是本科生,卻已在“綠色交通技術與產業創新中心”開展科研工作近兩年了。從學習認知到參與項目,鐘明辰很快熟悉了創新技能要領,成為團隊的學生骨干,并獲得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競賽等10多項科創獎項。
近年來,在交通學院,像鐘明辰這樣的本科生還有很多。據統計,學院本科生每年均獲省部級以上創新競賽獎項150余項,授權國家專利20余項。為何本科生會頻頻獲獎?
“這得益于學院‘三早育人’機制與本科生項目導師制度。”學院黨委副書記李勇介紹,學院實施項目導師制,進行“一對一”個性化創新培養,開展“青春大講堂”“創新創業大講堂”“學術沙龍”等特色活動,既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又在鼓勵創新實踐、產科教融合育人上花力氣,形成了“教學做一體、學訓賽相通”的人才培養特色。
“有一次,我去企業實訓,差一點兒被智能裝運車輛撞到。”交通工程專業2020級學生郭璐瑤說,“當時,我就想,能不能設計一款緊急避障的智能系統?”在項目導師的指導下,不到一年,郭璐瑤便設計出了“行人目標檢測系統”。
“有什么樣的‘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導向。”學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克周說,“指揮棒”一轉,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改革隨之而來,激發了科技創新、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的活力,這是一把盤活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下一步,學校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山東省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建設“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