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晚報
2023-06-16 09:29:06
原標題:從煙臺走出的開國將軍
來源:煙臺晚報
原標題:從煙臺走出的開國將軍
來源:煙臺晚報
孫桂廷
翻開魯東大學校史,有這樣的一位開國少將,他當學生時的名字叫高玉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高銳,曾被戰友們譽為中國的“潘菲諾夫”。在2010年魯東大學80年校慶時,高銳將軍被評為魯東大學杰出校友。
負笈求學“二鄉師”
高銳1919年出生于膠東地區的中心地帶萊陽縣(今萊陽市)一個貧寒家庭。1934年9月,15歲的高銳(時名高玉麟)考入當時在萊陽的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范學校(魯東大學的前身)五級一班學習。他在班級中盡管年齡小,其個子卻并不矮,也是在同學中威信很高的一個,后來被大家推選為班長。
在學校的良好氛圍中,高銳開始閱讀進步小說和書刊,不但讀魯迅、讀巴金,還讀高爾基等外國文學作品和一些可以找到的紅色期刊。高銳這樣回憶:“當時二鄉師圖書室里的高爾基、魯迅以及一些中外小說,給了我一些浪漫主義的遐想,大大豐富了我的想象力和冒險思想,對后來參加革命起到了激勵作用。”
不僅思想傾向革命,高銳還與姜林東等同學搞一些抗日宣傳和地下活動,例如散發由著名詩人何其芳老師定稿的《告膠東人民同胞書》等地下黨傳單,地下黨成立“抗日救國會”,高銳擔任了糾察股長。作為五級一班的班長,高銳的鼓動作用無疑更為突出。
當時省立二鄉師活躍著20多位共產黨員,點燃了地下斗爭的革命烽火,特別是已經被當地萊陽反動當局重金懸賞緝捕的二鄉師黨支部書記姜宗泰,他不僅是萊陽縣委書記,還是紅軍游擊隊長,經常搞得反動當局雞犬不寧,促使招(遠)萊(萊陽)海(海陽)邊區幾乎成了“小蘇區”,在二鄉師學生中頗具影響。
高銳既是姜宗泰的校友,又是同鄉,他非常佩服姜宗泰。姜宗泰因為戰友為掩護自己而犧牲,從此把名字改成了那個戰友的名字林月樵。本來敵人將姜宗泰始稱之為“姜二虎”,后來又改稱其為“林二虎”,反動派越是重賞緝拿他這位老鄉,高銳越是欽佩他。
二鄉師的教務主任王衷一是留蘇歸來的,1927年5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不僅在講授的“農村經濟”課中大談蘇俄革命、講列寧、講蘇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還用俄語教唱過《國際歌》,使少年高銳更加心向光明,擁護共產黨,為他的人生道路走向奠定了基石。
1937年,正值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全面侵華。秋天,日本鬼子的飛機已經侵飛到了萊陽的上空,可愛的母校二鄉師竟然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學校在難以為繼的情況下,由著名紅色作家吳伯簫校長帶領近400名學生轉移。吳伯簫最后輾轉西上奔赴延安,進入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和工作。
長途跋涉奔赴寶塔山
當時還沒有與校長吳伯簫一起同時撤離萊陽的五級一班班長高銳,同其他四位同學相約,決定騎自行車奔赴延安!
高銳與姜林東約好,又聯系了姜受域(后更名魯奇,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科院某部黨委書記)、 張振第(后更名張凱,曾任總參某部政委)和曲長川(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黑龍江省琿春市委書記)這三位同班同學。他們各自借來了自行車,帶上地瓜、玉米餅子和咸菜,背上用大葫蘆做成的水壺,到二鄉師空蕩蕩的院內集合,開始了三千里艱難遠行。
他們走了近一個月,由于半途關卡太多,就以到西安轉學為由,乘上了去西安的火車。在洛河大橋附近,遇到了日寇飛機的轟炸,他們跳出火車逃生,一路幾經盤查與周折,終于找到了八路軍在西安的辦事處,最后在辦事處同志的幫助下,奔向心心念念的寶塔山。
在已經先期到達延安的二鄉師老師唐般若引領下,他們到抗日軍政大學見了老校長吳伯簫,然后轉學到陜北公學。
高銳轉學后,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學習期間,他經常可以聆聽到毛主席、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張聞天等等領導同志的講課或報告,這對于一個不滿20歲的革命青年來說,是何等的幸運,又是何等的激勵和鞭策!
畢業后,高銳被分配到山東工作,在八路軍膠東軍區軍政干校擔任教育長。當時,許世友將軍正擔任著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
被稱為中國的“潘菲諾夫”
高銳到山東后主要是“教書”,歷任抗大一分校營長、軍教股長、山東軍區教導2團營長,后調任膠東軍區14團當參謀長,又做過膠東軍區司令部作戰科長、參謀主任。
在軍區5師成立時,許世友說:“高銳這個知識分子,沒知識分子的毛病,打起仗來和工農干部一樣不要命。”于是,把他從參謀主任的位置派到了5師任參謀長。每次作戰前,他都要親自率團長、營長到前沿觀察敵情和地形,作戰時他習慣抵近指揮,老紅軍周志堅軍長說:“我看,高銳是個將才。”組建13縱時,周志堅把他從師參謀長派到37師任副師長,“鍛煉”不久就提拔他為師長。
高銳是個很“特殊”的師長。他讀書成癮,走路看,吃飯看,到一個地方首先就是找書,包里經常裝著《孫子兵法》。他說:“打仗沒有知識不行,光靠勇敢硬拼,一次兩次三次可以,最后總是要吃虧的。”
在山東的干部中,高銳算是個知識分子,資歷雖然淺,卻進步得很快。271團的老政委張志勇評價說:“老高這樣的指揮員不多見,有文化、有頭腦、治軍嚴,作戰以及做任何事都能抓住中心環節。作為指揮員,他最大的特點是領會上級作戰意圖快、準確,部署作戰方案細致。”而下面的戰士則給高師長起了個外號“潘菲諾夫”。這是當時八路軍內流行的前蘇聯小說《恐懼與無畏》里的紅軍師長的名字。高銳也有這本書,他不僅喜歡看,還時常給戰士們講潘菲諾夫的故事,講著講著,戰士們就發現師長真有些像潘菲諾夫,有些同志干脆說,他就是中國的“潘菲諾夫”。
濟南戰役發起前,身為師長的高銳為271團選擇突破口,一直跟進到最前沿,連警衛員也“跟丟”了。當作戰參謀李再林和田世民找到他時,只見他手里提著左輪手槍,腰上纏著一圈子彈,好一個孤膽英雄形象!
打魁順城門時,他站在城門樓上指揮我軍戰士進行肉搏戰,炮火之中他鎮定自若,儼然彰顯出大將風度。
桿石橋戰斗中,部隊剛一突破,高銳就帶人“跟進”,在一個地堡里設置師部前方指揮所。
濟南城剛打開,他僅帶著警衛員和作戰參謀先期攻入,被殘余的敵火力封在一個地堡里。他給272團長王林德打電話:“老王,我這里只有5個人,你馬上帶兵跟進。”
潘菲諾夫是前蘇聯戰功卓著的近衛軍第八師第一任師長,他足智多謀,勇敢頑強,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英雄事跡感天動地。這也難怪戰士們會給高銳起了“潘菲諾夫”這個綽號。
高銳打仗有一套,更不失儒將風度,戰斗之余,他常常潑墨揮毫,畫畫、寫詩、填詞,在華東野戰軍中頗有名氣。他歷任團參謀長、師參謀長、師長、軍參謀長、蘭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兼寧夏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
二鄉師第五級校友中,不僅僅高銳是開國少將,他的同級同學姜林東、譚旌樵、劉春山都被授予少將軍銜,還有一位是無冕將軍白相國,曾是國家外貿部部長。他們生于憂患,學于鄉師,長于戰火,用他們赤誠的家國情懷,譜寫出別樣的青春之歌。
高銳這位戰將,后來著有《戰役學綱要》《游擊戰綱要》《戰略學》《中國軍事史略》《中國上古軍事史》(獲1996年全國第十屆圖書獎)及文學創作《戰火冶煉》《行吟集》(詩集)等,他也是獨樹一幟的魯東大學作家群的一員。
2016年,高銳將軍與世長辭,享年97歲。他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魯東大學的校史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