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舜網
2023-09-27 17:07:09
原標題:尼山論壇,傾聽大咖帶來的真知灼見
來源:舜網
原標題:尼山論壇,傾聽大咖帶來的真知灼見
來源:舜網
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濟寧曲阜舉辦。
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為“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共設有1個主論壇、13個平行分論壇,以及系列研討交流活動。3天中,各類分論壇、分組對話、高端訪談、高端對話、外事活動、相關儀式活動、文化體驗活動等精彩紛呈,尼山成為世人矚目之地。
潘魯生:與世界交流互鑒,藝術是高雅的也是生活的
9月26日,尼山世界藝術論壇在山東曲阜尼山大學堂舉辦,論壇以“文明互鑒,以藝通心”為主題,以“以藝為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以藝通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進步與藝術創新”為分議題,來自海內外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孔子故里共話藝術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之間的關系。該論壇是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平行論壇之一。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在接受濟南時報·新黃河記者采訪時表示,尼山世界藝術論壇最大的特點就是“文明互鑒”,“藝術本身是沒有國界的,是人類共有的文明。”他認為,“文明互鑒”可以找到很多結合點,比如從藝術的題材、樣式、風格去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同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文明對話,“因此尼山世界藝術論壇的價值和意義非常深遠,我們不僅要研究自己的傳統文化,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去。”
“藝術是相通的,是一種開放的循環。”潘魯生說,“如何把有特色的中國話語、中國藝術體系傳播出去?通過尼山世界藝術論壇這種文明互鑒的對話,可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的經典藝術跟國外做一次深入交流互動,讓國外越來越了解和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對于即將首演的大型原創交響樂《尼山·雅樂》,潘魯生很期待,他表示,傳統美術可以通過典藏博物館流傳下來,但傳統音樂的流失速度非常快,“我們是禮樂文明,周禮中就有很好的樂譜,但經過千百年時間,很多地方的雅樂都失傳了,需要發掘整理,發揚光大。”潘魯生認為,中國年輕的一代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很高,就像受歡迎的漢服一樣,年輕人對雅樂也會很有認同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來的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或者其他藝術樣式和文明符號,都應該發揚光大。”
“藝術是高雅的,藝術也是生活的。”潘魯生說,文化和藝術不僅僅是高雅和象牙塔,它也有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我們現在主張文化和藝術的人民性,如果能從老百姓身上去發掘更多需求,會找到更多的藝術樣式能讓他們看得懂、更容易接受,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樸素的一面展現出來,傳播開來。”潘魯生表示,各個國家都有經典的文化和藝術,其中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是很重要一部分內容,“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每年都會參加很多國際上的博覽會,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會發現大家都有共同的語言,為什么?因為人們對文化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共通性。”(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李睿)
王學典:中國正在經歷國學的復興、傳統的復興、儒學的復興
9月26日,尼山世界儒學高峰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作為主旨演講主持人現身。恰逢文化“兩創”提出十周年,王學典表示,今天的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這場復興是國學的復興、傳統的復興、儒學的復興。
“我認為文化‘兩創’面臨的新問題,是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在王學典看來,傳統文化必須經過現代改造,才能在現實生活當中發揮作用。“我們要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我們今天所經歷的是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文藝,但不是說回到古希臘、古羅馬,而是和古希臘、古羅馬的精神傳統相聯系,把‘根’接上。中國的文藝復興也是這樣,我們國學的復興、傳統的復興、儒學的復興,我們要創造新的文化,要通過把儒學、把傳統文化當代社會科學化,為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一種精神記憶。”
儒學高峰論壇的主題是“儒家文化圈與東亞現代化”,在談到對這一主題的理解時,王學典表示,現代化的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而儒家的一系列理念為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本、精神基礎,以及社會穩定發展的環境,這些都是東亞現代化給我們的啟示。其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教育的重視,“孔子最杰出的思想是‘有教無類’,在兩千多年前他就能看到每個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是了不起的。整個東亞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南亞或者西亞所不能比擬的,包括現在也體現出傳統的延續,我認為,重視教育為現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本。”(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任曉斐)
黃發有:以全球化視野,講好美麗中國故事
9月26日,尼山世界文學論壇在尼山腳下舉辦,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黃發有主持了論壇的開幕式并作了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生態文學實踐》的主旨發言。
黃發有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我國的生態文學不斷壯大,“1978年黃宗英的報告文學《大雁情》和1986年徐剛的報告文學《伐木者,醒來》是生態文學領域的報春花,這些作品以敏銳的問題意識,忠實地、準確地、富有藝術性地觀察并反映人與環境之間復雜的關系。進入新世紀以后,生態文學快速發展,已經覆蓋了所有的文學體裁,生態小說、生態散文、生態詩歌遍地開花,網絡文學的生態題材創作也漸入佳境。”
黃發有表示,作家個性化的藝術追求是建構生態文學地域特色的基礎,“譬如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以詩意化的筆觸禮贊了鄂溫克族人充滿靈性的浪漫情懷和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阿來的長篇小說《云中記》是對汶川大地震的一種特殊的紀念,阿巴追尋文化根脈、重返精神家園的艱難選擇,啟迪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尋找自我的定位。”
黃發有表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齊魯文化的豐富資源,這為山東生態文學帶來多種可能性。“從《九月寓言》到《河灣》,張煒對人與萬物和諧互愛的精神家園的尋找,包含一種健全生態倫理的自覺,高揚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定居青島的楊志軍以感恩心態遙望他熟悉的青藏高原,他的作品始終飽含對生態問題的憂患意識。張中海的《黃河傳》向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致敬,朵拉圖和逄春階的《家住黃河灘》、孟中文的《大河平野》從不同角度記錄黃河灘區人民脫貧遷建的壯闊歷程。山東的生態文學和山東作家的生態意識都深深地扎根于腳下的土地,又將個人命運與民族情懷融為一體,自覺地匯入整體性的時代進程。”(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錢歡青)
今年的祭孔大典祭文由誰撰寫?一位來自“網紅城市”的山東老鄉
2023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4周年紀念日。誦讀祭文是祭孔大典的壓軸項目,繼2008年作家金庸受邀撰寫祭文后,歷年祭文撰寫作者也成為新聞追逐的焦點。國際儒學聯合會原副會長、國學大師錢穆之子錢遜,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彭林,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董金裕,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儒學家楊朝明,著名哲學史家張立文,著名書畫家范曾等都曾撰寫過祭文。
新黃河記者獲悉,今年受邀撰寫祭孔大典祭文的是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央視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主要思想解讀嘉賓王杰。王杰是山東淄博人,已出版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學視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論稿》《荀子注釋》(合著)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傳統官德、傳統文化及當代價值。(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任曉斐)
掃碼了解更多尼山論壇精彩看點
原標題:尼山論壇,傾聽大咖帶來的真知灼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