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4-02-08 09:25:02
原標題:龍騰山東丨濟南城子崖:探尋4000年前的神秘龍山文化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龍騰山東丨濟南城子崖:探尋4000年前的神秘龍山文化
來源:海報新聞
編者按: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喜迎龍年新春,海報新聞石榴花開工作室推出《龍騰山東》系列報道,聯(lián)動全省16地市,挖掘齊魯大地上那些與龍相關的燦爛文化,講述山東兒女在龍文化保護和創(chuàng)新方面的努力。通過鏡頭和文字,讓我們在圖騰里找尋信仰的力量,于傳承中體會文化的魅力。
海報新聞記者 范明昱 濟南報道
又是一個龍年到來之際,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龍”寄寓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太平安康的美好愿望。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已經(jīng)滲入中華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脈絡,貫穿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湯湯長河。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中后期,有一個階段被稱為龍山文化時期或龍山時代,它上承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下啟青銅文化二里頭文化,是黃河中下游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之間。位于章丘區(qū)龍山街道的城子崖遺址,則是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地和命名地。
歷經(jīng)千年滄桑,龍山文化可以說是史前文化星空中極為燦爛的一顆星星,它從哪里來?又將去向何方?
出土:穿越4000余年時光的文明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所在的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地和命名地,也是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自主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的第一個史前遺址,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展鋪墊了重要的基石。
記者查閱資料了解,龍山歷史悠久,其名最早見于《魏書·地形志》:“蠡吾有龍山,縣治未詳。” 商、周時屬譚國,戰(zhàn)國時屬齊國,秦時屬齊郡。漢稱巨里,后建巨合城、平陵城。元人于欽《齊乘》云:“巨合城,自宋為龍山鎮(zhèn)。”
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楊筠松在其撰寫的《疑龍經(jīng)》中提到:“古人建都與建邑,先尋頓伏識龍關。”堪輿學中也記載“兩水之間必有山”,龍山村東西兩側分別為武原河和巨野河,故此有龍山源于“龍脈”之說而命名的推斷。
1928年3月24日,是考古學家吳金鼎第一次前往龍山的日子,此行目的是考察兩漢時期濟南國的國都——東平陵故城。在龍山鎮(zhèn)教師張繩五的引導下,吳金鼎與同行考察者出村過河,河東岸即見一條大溝,劈開一處寬闊的臺地。吳金鼎在其撰寫的《平陵訪古記》中是這樣描述的:“溝之兩壁上微露灰土及陶片等物。余頗異之。惟以東訪平陵之熱忱,迫不及待。故未暇以片刻功夫從事考查也。”
顯然,溝底兩壁的陶片引起了吳金鼎的極大注意。1928年4月4日,吳金鼎第二次前往龍山,這次考察帶給他重要發(fā)現(xiàn)。吳金鼎與張繩五一同去往村北深溝勘察,在一高土丘向鎮(zhèn)東遠望時,遙見一小城垣狀的臺地。張繩五表示,那便是3月份吳金鼎前往平陵所經(jīng)過的臺地,鄉(xiāng)人稱之為 “鵝鴨城”,即“城子崖”。
“崖上之灰土包含層極為顯著。中含陶片,石塊及貝骨等物。頗與吾人所常見者不同。未幾,掘獲骨質之錐二枚。其制造之粗糙頗足代表其年代之久遠。余心不禁狂喜。蓋前次余所疑者,今日得其實據(jù)矣……” 吳金鼎在《平陵訪古記》記錄下了當時的心情。同年7月31日,他再次到城子崖遺址發(fā)掘,發(fā)現(xiàn)1個完整的石斧。后來吳金鼎又數(shù)次來到龍山,并在遺址深處挖掘出了一種從沒見過的漆黑發(fā)亮的陶片。
1930-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山東省教育廳聯(lián)合成立的“山東古跡研究會”對城子崖進行了發(fā)掘。城子崖,終于揭開了塵封4000多年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并有力地粉碎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一座豐碑。
因為城子崖所在的地方為龍山鎮(zhèn)(現(xiàn)為龍山街道),且為首次發(fā)現(xiàn), “龍山文化”就這樣因名而來。據(jù)悉,如今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區(qū)。
黑陶:一捧泥土的蛻變之美
城子崖在沉睡了4000多年后,又重新展示在眾人眼前。據(jù)悉,1930年至1931年組織的兩次城子崖發(fā)掘中,下層出土的陶器均以黑陶為主,為早期居民的遺存,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
可以說,龍山黑陶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芒,更被史學家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龍山黑陶種類復雜,主要有鼎、鬲、甗、盤、豆、杯、盆、罐、甕、尊、罍、甑、器座、器蓋等。這些器具被用于儲食、蒸煮、汲水、飲食、飲酒、祭祀、隨葬等。
我們能夠想像這樣一幅場景,也可以說是龍山時代濟南先民們生活的樣子:4000多年前,在城子崖,古人們住在自家的屋舍里,黑陶作為生活的必需品誕生,讓大家能夠飲酒,淘洗食材,蒸煮食物……
黑陶的巔峰之作,當數(shù)被譽為“地球文明4000年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陶。2023年12月,經(jīng)過3個多月的文物遴選、專家論證、征求意見等工作,蛋殼黑陶高柄杯被最終確定為山東文物標識實物原型。這款蛋殼黑陶高柄杯為1973年日照東海峪遺址出土,屬于龍山文化早期,收藏于山東博物館。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介紹:“蛋殼黑陶高柄杯體現(xiàn)了龍山文化時期極高的制陶工藝水平,達到了當時人類社會陶器制作水準的巔峰。”
在2022年以章丘區(qū)雙山街道三澗溪村為故事原型的央視熱播劇《三泉溪暖》中,黑陶技藝傳人“瘋子張”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現(xiàn)實里,這位人物原型就是山東省級龍山黑陶代表性傳承人張國慶。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先生在《龍山文化——中國文明史前期之一》中寫道,擁有龍山文化的人民是世界上最為精巧的陶工,其形式的輕巧、精雅和清純之處,也只有宋代最精良的瓷器可以與之媲美,這類陶器中最占優(yōu)勢的是黑色,所以龍山文化在命名之初也有“黑陶文化”的稱號。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陶藝制作”研學現(xiàn)場
使命:在“保護”中傳承,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歷史文化遺產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在探索文化遺產“破圈”“出圈”的路上,濟南市章丘區(qū)持續(xù)發(fā)力,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的原則,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生活。
如今,像城子崖遺址這樣的歷史文化資源,在當下的濟南不斷煥發(fā)新生,打造出文化“兩創(chuàng)”特色品牌,共同賦能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輝。
石榴花開工作室出品
策劃:曲欣萍
統(tǒng)籌:侯彥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