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4-02-25 09:29:02
原標題:落實“雙碳”目標,優化青島高架橋下附屬空間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落實“雙碳”目標,優化青島高架橋下附屬空間
來源:青島日報
侯寅峰 王旭
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傳統的開采和利用不僅容易導致能源供需緊張,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氣候變化。2015年,由195個國家和歐盟簽署的《巴黎協定》提出了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幅度的目標。中國積極響應《巴黎協定》號召,2020年底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以此為指引,中國政府進一步提出“雙碳”戰略,強調在實現碳達峰的基礎上,通過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匯相結合的方式,爭取更早實現碳中和。
穩中求進,逐步實現“雙碳”目標
在“雙碳”戰略框架下,關于能源開發利用的研究方向涵蓋了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應用技術開發等多個領域。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方面,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發展高效、低碳的能源存儲技術,以及綠色的能源轉化技術,促使可再生能源更好地融入能源體系。在生態系統與碳匯研究方面,開展森林碳匯的研究,通過森林保護和合理經營,提高森林的吸碳能力。在建筑與交通領域方面,推進節能環保的建筑技術和城市規劃理念,減少建筑物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推動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發和應用,提高交通系統的能效,減少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這些研究方向都旨在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推動經濟社會的低碳轉型。
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架橋不僅是交通流暢的關鍵樞紐,還承載了城市形象與經濟發展的重任。如何通過創新手段,優化高架橋下附屬空間,高效利用原本被忽視或未充分利用的城市空間,將其轉化為多功能、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是當前有序推進“雙碳”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一方面,高架橋下附屬空間的優化利用,不僅能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觀度,同時也可以滿足城市發展對新增土地的部分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土地開發產生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優化高架橋下附屬空間時,可以引入更多綠化帶、垂直花園等,將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綠化率,增加植被覆蓋面積,促進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減少大氣中的碳排放量。
落實高架橋下附屬空間“雙碳”戰略,助力多方發展
一直以來,高架橋的建設對城市的綜合發展至關重要,根據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到2024年底,青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910公里,高速公路六車道及以上里程占比29%,基本建成“路網暢達、優質高效”的現代化公路體系。由此可見,青島高架橋的建設將有效分流交通,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狀況,而確保高架橋在快速建設的同時優化橋下附屬空間,落實“雙碳”戰略,可以減少建設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降低城市運轉能耗,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城市朝著更環保、更節能的方向發展。
第一,在生態系統方面,通過綠化、生態景觀設計等方式,可以有效緩解青島市區內的熱島效應。增加的綠地和樹木不僅有助于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減少碳排放,同時還可成為青島本地特色生物的棲息地,提供給動植物更多生存空間,促進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
第二,在經濟影響方面,青島相關基礎設施將得到升級和改善,無論工程建設,還是綠化規劃,都可以帶動建筑業、綠化工程等行業的發展,刺激相關領域的就業增長,為經濟注入活力。同時在規劃過程中,可再生能源設施的推廣和使用,不僅將為城市提供清潔能源,還能促進新清潔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此外,優化后的空間還能夠吸引更多人流,促進周邊商業、文化娛樂等行業繁榮,帶動商業活動,增加稅收收入。
第三,在居民生活方面,貫徹“雙碳”戰略,優化高架橋下附屬空間,將改善周邊環境質量,增加綠化和空氣清新度,為居民提供更加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使用新型清潔能源設備將降低居民的能源消耗成本,為居民提供更經濟實惠的能源選擇。更重要的是,“雙碳”戰略的實施意味著更清潔、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安全。
第四,在交通出行方面,結合青島交通現狀,優化高架橋下附屬空間,能夠鼓勵市民選擇多元化出行方式。通過增設步行道和自行車道等公共交通服務設施,可減少私人車輛使用,減緩交通擁堵,改善城市通行效率。同時,結合“雙碳”戰略目標,在高架橋下推廣電動汽車充電站點建設,從而鼓勵市民使用清潔能源交通工具,減少傳統燃油車輛的碳排放,改善城市空氣質量。
“雙碳”戰略介入高架橋下附屬空間優化的路徑思考
一是引入可再生能源設備設施。青島地區風能資源豐富,據測定有效風能密度為240.3瓦/平方米,有效風能年平均時間達6485小時。光能資源也較好,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50.7小時,日照率達58%。引入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設備等來實現清潔能源的供給,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為城市提供可再生且環保的能源來源。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設備的部署能夠充分利用風和陽光,將其轉化為電能供應城市的能源需求。大量引入此類可再生能源設備設施,不僅為能源來源注入綠色、可持續的元素,降低城市發展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也為環境保護和碳減排作出積極貢獻,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二是倡導綠色出行、加大交通設施建設。高架橋建設的最重要功能是暢通交通,橋下附屬空間的改造利用不能與其自身功能產生沖突,更不能以犧牲交通通達度為代價換取景觀資源。因此,在充分尊重建設場地現狀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強化綠色出行理念,加大相關設施建設力度,從而緩和高架橋與橋下空間自然景觀的沖突,使之更好地共存。青島高架橋數量多、里程遠,在高架橋下設置自行車道、步行區以及公共交通站點,能夠鼓勵更多市民選擇更環保的出行方式。比如,自行車道的設置可以為騎行者提供安全的通道,讓更多人的日常出行選擇騎行。步行區的劃分則為步行者提供愉悅且安全的行走環境,鼓勵人們短途行程選擇步行。另外,建立公共交通站點會鼓勵更多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減少單獨駕駛帶來的交通壓力。總之,通過鼓勵更多市民選擇低碳出行方式,為青島創造更清潔、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在碳減排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三是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的應用。通過對智能照明系統、能源監測和控制系統等能源系統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優化,實現青島高架橋下附屬空間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城市運行的能源需求。同時,采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運用綠色材料和節能設備來構建和改造高架橋下附屬空間,可減少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城市發展提供新動力,塑造更環保、更智能的城市空間形態。
四是融入青島本土植物元素。舒適宜人的海洋氣候,使青島不僅是山東省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城市,還是同緯度地區植物種類和組成植被建群種最多的地區,包括麻櫟、夏櫟、黃連木、元寶楓、五角楓、櫸樹、樸樹等在內的鄉土樹種十分豐富。將青島本土植物和自然元素引入高架橋下附屬空間,一方面,有助于塑造獨特的城市景觀,增強青島的城市辨識度以及市民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也有助于打造青島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窗口,吸引更多游客,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另一方面,相比引進的外來物種,采用本土植物進行綠化,植物適應性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維護管理相對簡單,有利于降低綠化成本。同時,這些植被的引入能夠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有助于吸收尾氣和粉塵,凈化空氣,從而改善高架橋周圍的空氣質量,為市民打造更加宜居宜游的生活空間。
(作者單位:青島理工大學、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市南區委員會黨校 本文系“青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雙碳’戰略目標下青島市區高架橋灰空間景觀優化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DSKL2201197)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