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4-10-21 09:53:10
原標題:煙臺開發區:創新發展立潮頭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煙臺開發區:創新發展立潮頭
來源:煙臺日報
YMG全媒體記者 王修齊 通訊員 郭傳義 姜乾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1984年建區的煙臺開發區,到今年已走過40個年頭。40年間,全區創新發展的大潮奔涌向前,煙臺開發區科教創新區加速崛起,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總部基地建成投用,睿創微納推出全球首款8微米非制冷紅外熱成像晶圓,榮昌生物研制的“維迪西妥單抗”成為國內ADC賽道和自身免疫賽道的領跑者……在這些科技成果的“加持”下,煙臺開發區建成了高端研發機構46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82%,科技創新實力實現了新跨越。
回望來時路,科技創新始終厚植在這個經濟強區發展的基因中。作為全國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近年來,煙臺開發區聚焦“創新型開發區建設”,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區域發展,通過構建企業、平臺、人才、生態“四位一體”創新體系,蹚出了一條開放式自主創新道路,以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發揮平臺磁吸力,供給優質資源服務,繪就了一幅枝繁葉茂的創新畫卷。
創新為基
高新企業拔節生長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企業的數量和水平,往往標志著一個城市的競爭力。
位于煙臺開發區的萬華化學是中國化工新材料企業的標桿,也是全球最大的MDI生產商。從一家合成革廠成長到今天的行業龍頭,萬華化學深諳技術創新是第一核心競爭力。
從廣泛應用于建筑保溫、輕工紡織、汽車家電等領域的MDI,到應用于3D打印材料、海底光纜等中高端制造領域的尼龍12,再到可降解塑料的“鑰匙”PLA,都可以在萬華化學的展廳找到身影。
目前,萬華化學擁有14項全球首創技術,突破了47項“卡脖子”技術瓶頸,擁有發明專利6000余項。依托技術優勢,萬華正重點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電池材料業務,全力從行業“內卷”中突圍,其與力高新能源共同投資建設的力華電源科技25GWh大圓柱儲能電池項目正在建設,項目總投資達到100億元,將新上全自動儲能電池生產線,建成達產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50億元、利稅20億元。
夾河西岸,泰和新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出了國內第一卷氨綸絲,煙臺由此成為中國氨綸的發祥地。近40年間,泰和新材以創新為動力,先后填補了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芳綸紙等行業空白,成長為全球特種纖維行業龍頭企業,讓更多“中國制造”走向了世界。
不僅有萬華化學、泰和新材,煙臺開發區還有正海磁材、艾睿光電、民士達特種紙業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構建成幾個主導產業,每個主導產業都有完備的產業鏈,這給了企業蓬勃發展的土壤,更容易形成上下互通、高度關聯的協同創新創業鏈條。
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過程中,煙臺開發區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力支持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
截至目前,煙臺開發區已聚集727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82%,初步構建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平臺支撐、人才聚集、資本賦能、服務保障”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企所“結對”
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
科技創新平臺,是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實力擔當”,也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
10月17日,煙臺開發區舉行2024數實融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并見證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創新園圃開園。
煙臺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沿長江路西延干道向兩側輻射、沿三亞路向兩端延伸,集聚萬華化學全球研發中心、現代汽車(中國)研發中心、張裕國家級葡萄酒研發中心三大國際研發總部,形成約20平方公里“人”字形創新經濟管廊。
作為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配套建設的核心項目之一,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創新園圃內的研發辦公區、產研孵化區、生活服務區將與科研走廊區域內現有的科技孵化器、高新技術企業、市級以上科技研發平臺遙相呼應,共同構筑更高水平科研與產業孵化體系。
這是煙臺開發區搭建多層次、體系化的科創平臺,賦能企業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在搭建科創平臺的過程中,煙臺開發區充分發揮政府的能動作用,還規劃建設了業達智谷、八角灣國際科創中心等孵化載體,并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建立孵化基地,探索“孵化在區外、轉化在區內”的新模式,累計離岸孵化項目150余個,區內轉化企業45個。目前,全區共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17個,孵化面積55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2000多家、畢業企業600多家,其中5家企業成功上市。
聚焦煙臺科技創新中心定位,開發區系統謀劃了“兩區兩廊”,建設六大創新體系,探索開放式創新生態建設,推動全區發展由開放引領向創新開放引領邁進。
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一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在煙臺開發區,企業和科研院所一直是“雙向奔赴”。
2021年7月,省政府批復建設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這是全省首批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我們實驗室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定位,把產業需求作為科研導向??蒲腥藛T圍繞企業需求開展項目研究。”黃渤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喬竹輝說,要讓企業和科研院所能夠精準“結對子”,從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發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省實驗室已經圍繞新材料、綠色化工等領域走訪對接煙臺企業上百家,與30余家企業及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引進孵化成立公司10家,推動14件專利以作價入股方式進行轉化,帶動產業經濟投資2億元。
在發揮政府“有形之手”之外,煙臺開發區還大力推動校企合作建平臺和企業自己建平臺,先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轉化科技成果230多項。截至目前,煙臺開發區已經建成黃渤海實驗室、哈工程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46個、市級以上企業研發平臺459家,集聚國家級人才174名,獲得國家級重大科技獎勵19項,培育上市公司14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54家,形成了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主體的創新體系。
培育沃土
構筑創新驅動新高地
科技創新猶如“栽樹工程”。要讓一顆顆創新成果的種子成長為茂盛的森林,必須要有充足的雨露陽光和肥沃的創新土壤。煙臺開發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構建開放自由、活力包容的創新生態。
一個領軍人才,能夠帶來一個團隊、催生一個產業。對于領軍人才,煙臺開發區始終舍得投入、舍得給政策,在全省率先組建國際人才集團,創新推出“十全”服務舉措,構建起集創業、安居、出行、服務等于一體的全要素人才支撐體系。
開發區的企業也有同樣的共識,能夠結合研發、制造、運營等實際需求,不遺余力地招賢納士。萬華化學已累計吸引100多名行業頂級學科帶頭人加入,組建起4000多人的科研隊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加速集聚領軍人才的同時,煙臺開發區還針對高校資源匱乏、產業人才不足等瓶頸制約,加強政企協同、產研互動,引育基礎性人才,夯實發展根基。從2018年開始,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煙臺科教創新區,全力招引與產業高度契合的高校資源。經過6年的建設發展,已累計引進省級、國家級等高層次人才16名,集聚在校本專科生12000余名、研究生2200余名,引入博士生490余名;引建市級、省部級科創平臺項目28個;建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一體化科技企業孵化園區1個,集聚科研人員700余名,孵化科技企業20家。
隨著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煙臺大學八角灣校區、山東建筑大學產學研基地、省農科院等各類高校和科創平臺相繼落戶并投用,這里已構建起符合區域產業需求的“1+2+2+N”科教協同創新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之一。針對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意愿不強、存在顧慮等問題,煙臺開發區在科技金融政策體系中著重進行了激勵設計,積極創新金融工具,致力做“耐心資本”。
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煙臺開發區在全市率先設立了政府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參股設立子基金13支、65億元,累計投資項目125個,獲評全省首批、全市首家山東省創業投資集聚區。率先實施魯科貸、煙科貸省市區政策聯動,創新推出信保貸、扎根貸等金融政策產品。近五年,1000余家科技企業獲得融資貸款超過100億元,有效破解了企業融資難題。
目前全區已構建起“投、保、貸+中介服務”四位一體科技金融扶持體系,以及“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競相跟進”的投融資機制,多維度、多元化、全流程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
從企業生產車間到科教創新區,從實驗室到研究院,煙臺開發區處處充盈著活力與潛力。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正從這里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持續催生著這個經濟強區向著創新強區、產研協作不斷進發。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