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4-01 15:37:04
原標題:海報觀潮丨AI時代,寫作的力量和信心何在?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報觀潮丨AI時代,寫作的力量和信心何在?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評論員 徐坤杰
在AI生成內容持續沖擊人類寫作的今天,有不少寫作者正在經歷“寫作者危機”,比起精確、辯證、理性、完美的AI生成內容,手藝寫作還有必要么?其價值和意義何在呢?
近日,杭州初三女孩張瀟冉的《舊軌還鄉》與山東果農呂玉霞的“土味詩歌”意外引發很多網友的共鳴。她們扎根真實生活中的文字和表達,為正在經受AI寫作困擾并由此懷疑自身寫作價值的人,帶來心靈上的有力一顫:AI寫作能力確實強大,但人類的寫作和表達仍有力量、仍不可被替代,飽含真情實感、有“人味”的書寫和交流,仍然為人們所需要。
張瀟冉筆下那列綠皮火車,承載著三代人的歸鄉記憶,車廂里蜷縮在床尾的爺爺、車窗上凝結的霧氣、遠方破曉的晨光以及生滿銹跡的鐵軌,這些不需修飾的真實記憶將人們帶回那個“從前慢”的日子。
無需穿越記憶中的親情場景,呂玉霞的詩歌則從另一維度向我們直接詮釋了真實自有的萬鈞力量,無論是將春雪比作“老天爺撒的糖霜鹽”,還是將麥苗生長視為“挺直的腰桿”,無論是她布滿老繭的手,還是她指甲縫里進入的泥土,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土生土長的、真實生動的鄉土生活細節。
張瀟冉記憶里的那列綠皮火車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連接著太多人在綠皮車上搖晃著歸家或遠行的真實經歷;而呂玉霞的“土味詩歌”,則是連接著她腳踏黃地、兩手泥巴的真實鄉土生活經歷,正如呂玉霞自己說:“我想寫實的東西,是我眼睛能看到的實,我把自己的感想也好、思想也好,寫進地瓜里、寫進芋頭里、寫進桃子里。”
所以,在引發強烈共鳴的文字和寫作背后,真實且強烈的生命在場感和思悟才是寫作者之所以能掀起情感共振的力量之源,這是人類寫作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樣,這也是在提醒我們:要珍視真實的情感,勇敢去做最真實的表達。
可能我們真的寫不過AI,可能我們從粗糲、真實的生活中提取的“美”確實不夠流暢、不夠華麗,確實有些遺憾、有些“土”,但我們依然可以對人類寫作和表達充滿信心,只要我們是在經歷著、感受著、表達著真實的生活。
無論是記錄綠皮火車上爺孫倆的溫情互動,還是描寫霜凍后吐綠的春菜,《舊軌還鄉》和“土味詩歌”所引發的強烈情感共振已經向我們展示出建立在真實生活經驗之上的寫作力量,更向我們證明,任何成功的寫作,其本質不在于修辭的完美,而在于生命經驗的真誠傳遞。
因此,在AI沖擊寫作者的當下,來自寫作者自身的、不可復制的生命體驗,正是人類寫作的力量和信心所在,這啟示也要求我們回到寫作和表達最本真的樣子,那就是說人話、講人事、通人心。
審簽:單蘊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