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晚報
2025-06-17 09:05:06
原標題:青島紅瓦
來源:青島晚報
原標題:青島紅瓦
來源:青島晚報
周常溫
青島的紅瓦,排布在起伏的山坡上,宛如一片凝固的火焰。這紅色不甚鮮艷,倒顯出幾分沉著,大約是被海風吹拂久了,顏色便也學會了隱忍。
紅瓦的來歷,與德國人頗有些干系。1897年,德人強租膠州灣,便決意將青島建成“東亞明珠”。他們帶來圖紙、機械,還有那固執的日耳曼審美。德國人做事向來認真,連屋頂也不肯馬虎。他們引入德國的制瓦技術,在青島設窯燒制。這便是大窯溝紅瓦的起源了。
大窯溝的地勢低洼,土質卻極適宜制瓦。德國技師指揮著中國工人掘土、和泥、制坯,然后煅燒。火焰在窯內舞蹈三日,泥土便脫胎換骨,成了堅硬的紅瓦。初時,瓦色鮮紅如血,經年累月后,漸漸沉淀為暗紅,倒像是被時光咀嚼過一般。
我在老城區的街巷中信步,抬頭便見岧岧屋頂上那些紅瓦排列如魚鱗,在陽光下泛著微光。海霧漫來時,紅瓦便隱在朦朧中,只露出模糊的輪廓,仿佛無數蹲伏的獸脊。這景象頗有些神秘,使人不覺駐足凝視。
德國人的紅瓦屋頂,坡度很陡,據說是為了抵御雨雪。他們又在檐下設計精巧的排水系統,將雨水引向地面。每逢下雨,雨水從紅瓦上奔流匯入檐槽,再通過水管瀉下,那聲音清脆悅耳,竟像是某種奇特的樂器。我常想,這大約便是建筑與自然的私語吧。
紅瓦的顏色是會唱歌的。晴日里,它是明亮的男高音;陰天時,又轉為低沉的男中音;而到了雨后,濕潤的紅瓦便成了溫柔的女聲,輕輕哼著古老的調子。這種通感,非細心人不能體會。德國人當年燒制這些紅瓦時,可曾想到它們會在百年后,成為一個異鄉人眼中的詩意?
青島的紅瓦與綠樹相映成趣。德國人喜植懸鈴木,其葉大如手掌,春夏翠綠,秋日金黃。紅瓦從綠葉間探出頭來,宛如害羞的少女面頰。海風掠過時,樹葉沙沙作響,紅瓦卻沉默不語,只靜靜聆聽。這紅與綠的對話,已持續了一個多世紀。“青山,碧海,紅瓦,綠樹。”康南海提煉青島色彩的八個字,久已懸于旅行者的記憶之中。
大窯溝的紅瓦工廠早已不存,原址上矗立起了商場與住宅。唯有那些老建筑上的紅瓦,仍在訴說著往事。我見過工人修繕屋頂,他們將破損的舊瓦輕輕取下,換上新燒制的紅瓦。新瓦顏色鮮艷,與周圍的舊瓦格格不入,顯得頗為突兀。但過不了幾年,風吹日曬,新瓦也會變得沉穩,與它的前輩們融為一體。時間是最公正的調色師。
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他們留下的紅瓦卻比政治更長久。這些紅瓦見證了殖民者的來去,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卻始終保持著沉默的姿態。我想,紅瓦或許是睿智的,它們知道一切喧囂終將過去,唯有美可以留存。
冬日,雪落在紅瓦上,紅白相映,分外鮮明。雪融化時,水珠沿著瓦楞滴落,節奏舒緩,好似自然的鐘表。我曾在這樣的午后,坐在閣樓窗前,看紅瓦上的雪漸漸消融,露出原本的顏色。那紅色在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溫暖,仿佛能驅散整個冬天的寒意。
紅瓦也是有記憶的。它們記得德國技師的嚴謹,記得中國工人的汗水,記得戰火中的震顫,也記得和平年代的安寧。每一片紅瓦都是一頁歷史,只是無人能夠解讀。
如今青島的老城區已成為保護對象,那些紅瓦屋頂被列為文化遺產。游客們舉著相機拍攝,贊嘆這“異國風情”。他們可曾想過,美有時是帶著傷痕的,就像這些紅瓦,雖然美麗,卻是殖民時期的產物。
夏日黃昏,我常常登臨信號山,俯瞰青島老城。夕陽西下,紅瓦被染成金紅色,整座城市仿佛在燃燒。這景象壯麗而略帶憂傷。紅瓦之下,是無數平凡的人生;紅瓦之上,是永遠流動的天空。
青島紅瓦,是凝固的音樂,是可見的氣味,是沉默的講述者。
本版主持人 賈小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