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2-01 09:22:02
黃河灘區遷建,建起來也要美起來
——專家就規劃編制及風貌塑造提出意見建議
□ 本 報 記 者 毛鑫鑫 楊學瑩
本報通訊員 范甲旭
近日,我省組織召開東明、鄄城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社區規劃編制及風貌塑造座談會。按照遷建規劃,菏澤要建設安置村臺28個,目前作為試點村臺的東明縣長興集鄉8號村臺和焦園鄉8號村臺已完成吹填,菏澤市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社區建設規劃正在編制。
灘區鄉村如何建起來、美起來?參與座談的相關負責人、專家學者給出了意見建議。
完善公共設施,考慮長遠需求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社區,房子安全是根本。要讓群眾住得好,完善的基礎設施很重要。“在規劃時,要統籌考慮道路、供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這是灘區群眾生活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方面。”山東建筑大學副校長劉甦說。
去年8月,省住建廳編制發布了《山東省黃河灘區遷建社區配套設施建設技術導則》,要求完善道路、供水、供電、污水、垃圾等生活服務設施,學校、醫院、養老服務等公共設施。
省住建廳負責人說,規劃時,既要充分考慮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又要提前考慮發展鄉村旅游等產業的長遠需求;既要考慮一家一戶的設施配套,也要考慮整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完善。同時,在防洪安全方面,除撤離道路外,還要考慮實施空中救援的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需要出發,不搞“面子工程”。
山東社科院文化所所長涂可國說,要注重文化設施的建設。脫貧攻堅更多側重產業扶貧,其實“扶志”也很重要,通過配套文化設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結合鄉村文明行動逐步改變貧困文化,引導群眾主動脫貧。
塑造特色風貌,避免“千村一面”
黃河灘區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風貌帶,遷建社區既要體現自然特點,注重保持田園風光,又要體現民風民俗,突出文化個性。
“黃河灘區遷建,不僅僅是人群的遷徙,還是文化遷徙。建筑要展現出當地文化的生命力,統籌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真正建成黃河沿岸最有文化底蘊的新農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說。
據了解,去年8月省建筑標準服務中心編制了《黃河灘區遷建農房設計圖集》,提取了屋脊脊獸等主體元素,設計了6種不同面積指標共9個戶型方案,其中單層建筑4個,二層建筑5個,每個方案均配有全套施工圖,以供黃河灘區遷建農房建設參考選用。
據介紹,遷建社區要突出魯西南、黃河最基本的元素,向著形態風格風貌聚焦,每一個社區,每一棟房屋,點上要亮,線上要成景,面上要出彩。圍繞特色,處理好現代與傳統、人文與自然的關系,打造獨特風格,體現“一臺一品,一臺一韻”,避免“千村一面”和“同質同化”。
省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推進組負責人靳為公表示,規劃編制和風貌塑造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如居民對于裝配式建筑這一新的建造方式的接受程度,當地投資資金的承受能力,特別是當前由于環保壓力,大量磚廠關停造成的建材短缺和價格上漲等問題。
“兩區同建”,用產業來留人
黃河灘區脫貧遷建,不僅要讓群眾住有所居,還要讓他們安居樂業。現在灘區有一些村莊都是“空心村”,新社區建成了就不能再出現“空心社區”,要通過產業留住鄉村的人,集聚鄉土氣息,傳承親情民俗。
去年12月,省有關部門出臺《關于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產業園區與安置新區“兩區同建”模式。把灘區遷建社區和產業園區建設融入城鎮體系布局,以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就地就近市民化為路徑,同步推進農村產業園區和遷建社區建設,并納入當地城鎮化體系統一規劃和管理。
中國旅游智庫委員、省政協提案委員會主任于沖說,除了異地搬遷,我省還采取灘區內筑村臺的方式解決安居難題,所以保留黃河灘區文化,菏澤具有代表性。灘區居民遷建社區,可建設黃河特色民居、導入旅游產業,助力灘區群眾脫貧。
在鄄城,企業通過開發經營,保留了魯錦紡織這項民間傳統手工工藝,使其產品暢銷歐美及亞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調研員蔣士秋表示:“在規劃時,可把文化資源進行梳理、保存,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居民收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