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 國際油價的下跌,使得東營市很多依賴國外市場的石油裝備企業經營困難,當地政府積極幫助企業轉身國內市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總裁隋中斐說:“現在我們正在做的是水下生產系統核心部件的壓力測試,接下來我們要進行整個設備的組裝,這是我們水下生產系統實現國產化的第一個重大項目。”
作為省重點項目,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為企業成功贏得了國內市場的通行證。而在一年前,企業還是主攻南美、中東等海外市場,成為細分領域的行業小巨人,但隨著國際油價連續下跌,企業陷入困境。
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銷售中心副總裁張宗彬介紹:“海外市場投資減少,打井的數量大幅地降低,訂單與前兩年相比是一個急劇下降的狀態。”
外貿擱淺,威飛下決心進軍國內市場。然而,國內形勢也不容樂觀。
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國表示:“中海油一些裝備,特別是水下一些裝備,完全依賴進口。生產出來如果你沒有使用過,或沒有業績,中海油是不敢使用的,因為在海上的安全要求非常高。”
就在企業兩難時,國家出臺一系列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要求堅決守住國內原油產量2億噸紅線。中海油在國內尋找企業共同開發水下生產系統助力增產,這讓威飛重新燃起了希望。
威飛年產300套海洋水下生產系統項目經理張泉峰說:“中海油對于供應商的考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一方面是考察供應商的技術研發實力,而且還要考察供應商的生產制造、加工能力。”
雖然在此之前,威飛主導產品主要應用于陸上開采和海上鉆井平臺,但是企業成立之初,就在新加坡成立技術研究院,集聚全球水下油氣開發的研發、設計專家。不過,僅有人才和技術儲備,只是拿到了合作研發的入門劵,要想產業化必須納入中海油供應商企業庫。
東營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石小新介紹:“如果威飛公司不能納入中海油的供應商企業庫,科技研發技術,就無法形成生產力,無法為企業帶來長效的收益。”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東營市組建海洋強市建設推進專班,建立專家智庫咨詢制度,多次主動上門對接,并邀請中海油到東營實地考察,發動當地企業積極為項目配套,打通供應鏈協同,最終成功進入中海油供應商網庫。
東營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部部長楊玉濤表示:“現在通過這個項目我們進一步把產業延伸,往海洋石油裝備產業方向進行發展。確定由我們財金公司注資8000萬,對這個項目進行專門的扶持和培育。”
目前,水下生產系統項目一期的設備正在安裝調試,年底可順利投產,產品不僅打破國外壟斷,成本還下降一半。
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總裁隋中斐說:“現在國外市場需求比較疲軟,相反國內市場有很強勁的后力,預計在2025年之前能有四五百口井的數量,單純我們這個產品就有上百億的市場份額,深刻體會到內循環的重要性了。”
山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