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 閃電新聞記者今天從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在濟南召開的山東“四好”農村路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全省新改建農村公路近7萬公里,路網規模達到25.2萬公里,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000億元。全部鄉鎮、建制村實現通瀝青(水泥)路,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客車,農村公交化改造率達到91.1%。
深入開展“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和全省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推動農村公路建設轉型升級
一方面,深入實施“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自2018年起,在全省范圍內重點完善路網規劃、實施路網提檔升級工程、實施交通扶貧等工程。堅持規劃先行,將農村公路工作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考慮,科學編制農村公路規劃,并與新舊動能轉換、村鎮整體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交通、產業布局、全域旅游、精準扶貧等專項規劃有效銜接,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路網結構,提升改造“窄路基路面”“暢返不暢”“油返砂”路段,逐步消除路網中“斷頭路”“瓶頸路”。
堅持統籌推進,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精準扶貧、“第一書記”扶貧、黃河灘區遷建等工作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大貧困區域資金扶持力度,加快黃河灘區遷建臨時撤離道路、陸島交通碼頭建設,充分發揮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截至11月底,三年共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4.3萬公里,較原計劃增加0.9萬公里,完成投資近700億元。
另一方面,全力推進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以鄉村整體發展規劃為基礎,堅持問題導向,規劃建設內聯外通、和諧綠色、具有特色文化底蘊的村居路網。堅持系統發力,建立了“黨政主導、交通牽頭、部門配合、縣(區)組織、鎮村落實”的工作機制,按照“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的要求,分類制定村道和村內巷道路面建設標準,按照降本提效、實用、就地取材的原則,合理選擇混凝土、瀝青、磚石等路面材料,形成具有特色的建設樣式,突出地域元素,做到道路環境與村落生態渾然一體,避免“千村一面”。突出主體作用,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其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發動群眾自己動手、自鋪門前巷、自管門前路。截至11月底,全省已有6.4萬個行政村實現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占行政村總數的93%。
將自然生態、產業發展、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入農村公路規劃、設計、建設全過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一是推動“公路+生態”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景觀,優化道路線形走向,道路建設主動融入沿線山體、河流等自然景觀,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梯次推進、共同打造,突出層次感、立體感,借景不造景,還原鄉村自然美、生態美,營造公路與環境、生態、景觀相統一。五蓮縣改變傳統的硬化方式,大力推行就地取材,利用原石、花崗巖尾料等板材鋪設門前巷,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態。
二是推動“公路+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通過全面提升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水平,激活農村發展資源,帶動特色種養業、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沂南縣建成以現代農業采摘園為代表的沿河農業觀光園區35個,3萬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在淘寶、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線泉潤、圣福記等品牌產品100多種。
三是推動“公路+文化”融合發展。道路建設與沿線鄉村歷史、人文、休閑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利用鄉村各地特色景觀,打造特色驛站,建設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景觀小品,將傳統、現代、鄉村文化有機融合,展現鄉村獨特文化韻味。鄒城市將農村公路與古文化、古村落、古街道相融合,建設“三線九山”精品線路,將孟子文化、紅色文化和鄉村文化融為一體,打造出了“美麗儒風農村路”。
每年安排獎補資金50億元 推動農村公路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
多層級管養機制。形成了“省、市兩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行業監管,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和村委會積極參與”的五級管理體制。目前,全省16市均設有農村公路管理的專門或兼職機構;所有縣(市、區)、鄉(鎮)均設有農村公路管理專兼職機構或部門,其中92%以上的縣(市、區)設立了專門機構、95%以上的鄉(鎮)明確了責任部門。
堅持交通事權和支出責任相統一,建立了以省級獎補為引導、以市縣投入為主體、以社會資本參與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全省農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堅”專項行動期間,省級財政每年安排獎補資金50億元。市、縣級政府每年將政府土地出讓金收益的2%至3%、整合使用的涉農資金和“一事一議”資金統籌用于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同時,通過積極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利用道路冠名權、路側資源開發權、綠化權等市場化方式,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投資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