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干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王友生都會帶領菏澤市東明縣大屯鎮王菜園村的鑼鼓隊到黃河邊奏上一曲。14歲開始學藝,如今80歲的王友生,是羊抵頭鼓舞的第五代傳人。但他也說不清羊抵頭鼓舞具體是哪一年在東明地區出現,第一位傳承人又來自何方。上歲數的老人說,這可能和最近的一次黃河改道有關。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泥沙在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后迅速沉積,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會決溢泛濫,改走新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清代思想家魏源對水利頗有研究,1852年他就在《籌河篇》中預言了下一次黃河改道必將北流。在其著作發表后僅三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再次決口。
這次黃河改道的路線和魏源的推測幾乎一模一樣,東明由此成為黃河進入山東第一縣,山東沿黃灘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被徹底改變。
為了防汛安全,人們自古就沿河修建了堤壩,黃河堤壩與黃河河槽之間的地區便是灘區。灘區既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場所,也是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空間。
山東黃河灘區有1700多平方公里,涉及沿黃9個市、25個縣(市、區)、782個村,60多萬人居住其中。灘區人的生產生活依賴于黃河水的饋贈,但黃河也給這里的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百多年來,黃河屢屢漫灘,百姓頻頻受難。飽受水患的灘區人,一直沒有放棄對夢想的追逐,正如他們通過羊抵頭鼓舞祭拜黃河,除了祈禱黃河安瀾,更寄托著安居樂業的世代夢想。
閃電新聞記者 劉皓天 編輯 張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