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9日訊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更加活躍,勞動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案件持續多發。據統計,我省法院2018年審理勞動爭議案件34249件,2019年審理37782件,2020年審理36103件。今天上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維護勞動者權益糾紛案件審判情況及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存在轉包、違法分包的情形時,用工單位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不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
在泰安市的一起工傷認定案件中,原告某建設公司將某居民小區住宅樓及附屬車庫分包給某勞務公司,并簽訂《建筑工程勞務分包合同》,牛某作為代表在合同上簽字。后宋某從牛某處分包了該居民小區的鋼筋工程,被告王某經人介紹從事上述工程的鋼筋工工作,某建設公司與王某未簽訂勞動合同,亦未為王某繳納工傷保險。2019年10月27日上午,王某在工地進行鋼筋拉直時,工友韓某因工作與其發生口角,后致王某受傷,王某受傷后由宋某送回家,之后未再出勤上班。王某申請認定工傷,因某建設公司否認與王某存在勞動關系,當地人社局出具了工傷認定中止通知書。
法院判決結果: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第一款“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單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四)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職工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規定,當存在轉包、違法分包的情形時,用工單位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不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職工發生工傷事故,轉包、違法分包的用工單位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工傷保險責任。
泰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承辦法官邢友峰認為,“通常情況下,認定職工工傷應以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但是在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的情況下,從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認定用工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并不必須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有利于保障農民工不因非法用工而喪失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
閃電新聞記者 馬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