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4日訊 在杭州市西湖區轉塘街道,有一座特殊的陵園——凌家橋革命烈士陵園,這里安葬著三位山東籍烈士:王賢清、孫育基和吳繼坤。75年來,當地民眾自發守護陵園,一代代傳承著對英烈的敬仰之情。如今,在多方努力下,烈士的親屬終于被找到,跨越時空的忠魂得以“回家”。
75年守護:平凡中的崇高
每天清晨5點半,62歲的杭州市民鄭文斌都會來到陵園,澆水、掃地、撿拾落葉。這一堅持,就是近10年。 “光照太強的話,澆水反而要澆死的。”鄭文斌一邊整理綠化帶,一邊解釋自己的“苛刻”,“墓上的落葉,我都是用手撿,用掃把掃,總覺得對烈士不尊重。”
這份守護,始于1949年。當年7月,山東南下干部吳繼坤、戰士孫育基和病重的警衛排班長王賢清,在執行任務時遭遇土匪襲擊,壯烈犧牲。當地群眾含淚將他們安葬,并立碑紀念。此后,一代代杭州人自發守護陵園,祭掃從未間斷。
三次修繕:讓英烈安息之地更莊嚴
2004年,因原墓地低洼積水,陵園首次遷建;2021年,西湖區政府撥款修繕破損的墓體和墓碑;2022年,區人大代表蔣建榮提出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的議案,并帶頭捐款100萬元,最終籌集資金約500萬元,對陵園進行第三次擴建。
“混凝土就用了一千多方,光擋墻就修了一個月。”施工負責人鄭永華回憶。考慮到烈士來自山東,陵園的圍欄石材特意從山東運來,并由山東師傅刻字。如今,陵園占地2025平方米,莊嚴肅穆,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跨越山河:為烈士尋親
75年來,杭州民眾始終有個心愿:幫烈士找到親人。但由于歷史檔案不全,尋親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2024年清明節,一則尋親消息在南下干部后代的微信群轉發,引起山東泗水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注意。通過比對史料和家屬口述,最終確認吳繼坤烈士的籍貫為山東泗水,并找到了他的妹妹及后代。
與此同時,王賢清烈士的親屬也在山東昌樂縣被找到。他的侄子王明堂帶來家鄉的泥土和酒,在墓前哽咽道:“四叔,我們來看你了……”
目前,孫育基烈士的尋親工作仍在進行,煙臺牟平區已發現高度吻合的線索。
忠魂永駐:精神代代相傳
吳繼坤犧牲時年僅26歲,原本即將結婚,卻因緊急任務離家,妹妹替他完成了婚禮。王賢清犧牲后,家人為他立了衣冠冢,并囑咐后代永遠銘記。如今,王家已有四代人參軍報國,延續著烈士的精神血脈。
“我們先拜烈士,再拜祖墳,這是我們的家風。”杭州市民蔣建榮說。這座陵園,不僅安息著三位山東英烈,更凝聚著浙魯兩地人民深厚的情誼。
青山埋忠骨,精神勵后人。75年的守護,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期許——讓英雄的故事,永遠流傳。
閃電新聞記者 陳志富 崔珍珍 張銘偉 石永薇 編輯 韓信 錢云飛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