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激發民族根脈的時代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劉平安 李 韻

2022-05-18 09:21:05

原標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激發民族根脈的時代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黃河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全長5464公里。

沿黃9省(區)擁有19處世界遺產、18處世界地質公園、47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1+3+9”規劃體系:文化和旅游部編制《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及文物、非遺、旅游領域3部專項規劃,沿黃9省(區)同步編制地方實施規劃。

“黃河之水天上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震撼人心的一幕,驚艷了全世界,也激起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如何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如何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如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大力弘揚黃河文化?這是沿黃9省(區)乃至全國各地、社會各界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正式封頂,黃河文化月、黃河文化旅游節等連續舉辦,《黃河泥娃》《大禹治水》等文藝節目不斷出圈……近年來,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各地聚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取得了積極成效。

1、把保護始終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利于保護的事都應讓步

5月2日,百歲老人、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逝世,老中青各代文博人紛紛發文悼念。甘肅省文物資料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陸杰仁第一時間寫下了《悼謝辰生老》:“情動家鄉老松樹,舍身文物七十秋。吁呼力陳保古城,秉筆上書獻良籌……”

正如陸杰仁詩中所寫,在眾多悼念詩文中,大家無一例外地提到謝辰生的“直言”與“直書”。他以筆為戈,直言上書,一次次力挽文化瑰寶于危難之中,始終作為一位不屈不撓的文物衛士,堅守在文物保護第一線。大家感念老一輩文博人不計個人得失的忘我奉獻精神,同時也在感慨當前“保護第一”等文物保護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過去是文保專家不顧冷嘲熱諷,耐心普及文物保護理念、力陳破壞文物的弊與失。如今,無論是政府規劃、企業開發,還是個人的生產建設,只要涉及文物,都會主動詢問文保部門的意見。正因如此,我們做文物保護工作才更要堅守底線,把保護始終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利于保護的事都應讓步。”陸杰仁主持編制了《甘肅省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密切關注著黃河流域的文物保護工作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文物保護工作受到高度重視,各地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事業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黃河上游的甘肅,承載著黃河文化底蘊的青城古建筑群煥發新彩、古渡古驛得到整體保護,黃河文化更加具象地浸潤著游客和周邊群眾的心靈;位于甘肅省永靖縣的黃河文化博物館,展覽規劃用心,集中展示黃河形成及黃河上游歷史文化;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統籌下,文物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穩步開展,文物保護動態監測和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升級,黃河文物受到了制度和人文的雙重關懷。

在黃河中游的陜西,周原、秦咸陽城、漢長安城、統萬城等遺址,文物上亂刻亂劃的“疤痕”得到“治療”,古建筑受到科學“保養”;石峁遺址、西漢帝陵、唐代帝陵等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走進全球視野,展現中華文明魅力。這座遍地寶藏的“天然歷史博物館”,正以嶄新面貌詮釋著黃河文化保護工作帶來的顯著成效。

在黃河下游的河南,相關部門抽調骨干力量完成黃河沿線7051處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推進黃河流域947項省級非遺項目調查,開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488處重大資源分類與評價,建立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大數據庫。仰韶村、廟底溝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陸續建成開放,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加快建設,700余公里沿黃生態及文化旅游廊道初具規模。黃河文化系統保護不斷邁上新臺階。

2、當你走出劇場,戲還沒有結束,黃河故事仍在心中繼續演

鏡頭由遠及近,一位老人站在黃河邊上,彎腰掬一捧水;鏡頭切換,黃河泥在老人手中化為樣貌各異、憨態可掬的泥娃。“小皮球,架腳踢,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群孩子的聲音由遠及近,泥娃活了起來,跳皮筋、捉迷藏、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翻花、摔包、斗雞等大量兒童游戲,在小演員的可愛演繹中,翻動著幾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節目尾聲,孩子們快樂地奔跑在黃河岸邊,畫面最終定格在老人手中憨笑的泥娃上。

這些畫面來自2022年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少兒舞蹈《黃河泥娃》。一臺電視節目何以勾起幾代人的童年記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濕眼眶?2022年河南春晚總導演陳雷將其歸功于“文化的力量”。

《黃河泥娃》呈現的是黃河流域人們的童年往事,也是中華兒女的共同記憶;演繹的是黃河文化滋養下中國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是世界各地孩子們成長的縮影。“同一條黃河,同一片黃河泥,歷史上的泥與今天的泥形成呼應,黃河精神得以傳承。而且你會發現這些游戲,黃河流域的孩子在玩,全國各地的孩子在玩,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孩子也都在玩,它會引發廣泛的共情。節目不僅能讓黃河文化活起來,還能推動中華文明走出去。”陳雷說,“這是我們在反復探索之后從黃河文化、非遺文化中獲得的寶貴靈感。”

除了《黃河泥娃》,河南省圍繞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出了一大批出圈作品。《唐宮夜宴》《元宵奇妙游》《洛神水賦》等“中國節日”系列,《印象·太極》《大河安瀾》等黃河主題文藝演出等,用文藝作品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一個沉浸式演出場地,這里上演的《只有河南》大型實景演出,致敬黃河母親、謳歌中華文明、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你走進戲劇幻城,大戲已經開始了,等你走出去的時候,戲還沒有結束,它在你心里繼續演。”《只有河南》導演王潮歌說。

近年來,黃河文化主題相關的各類力作不斷涌現,著力于傳承黃河文化基因,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山西省歌舞劇院推出大型舞蹈史詩《黃河》,以《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入海流》三個樂章,意象化地再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譜寫宏偉壯麗的交響舞詩;甘肅省隴劇院創演《大禹治水》,成功塑造了“為蒼生走遍大地去治水”、追索科學技術、以文明戰勝野蠻的大禹形象。此外,沿黃9省(區)共同參與拍攝的八集紀錄片《黃河人家》,通過黃河故事講述沿岸人民與母親河的相依相守,記錄他們在時代變遷中與黃河的和諧共生;而《大河奔流新時代——黃河流域九省(區)迎新春文藝演出》聯動9省(區),情動國人。

黃河文化主題作品在不斷浸潤著人們的心靈。化用王潮歌的話,當你看完節目,戲還沒有結束,黃河故事仍在心中繼續演。

3、黃河文化旅游,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2022年“五一”期間,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正式開放,大型沉浸式實景街區涵蓋唐食薈萃、百藝手作、文化宴席、沉浸演出等多種業態,帶游客夢回大唐。盡管因疫情防控而限流,但是小長假期間,依然有6萬人次走進“長安十二時辰”,全網曝光量更是突破2億。

對此,陜西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梁立認為,這是文化自信在旅游市場的一個例證。他還用一個例子來形容旅游市場的文化覺醒,“曾經,請外地朋友吃羊肉泡、肉夾饃等小吃感覺有些怠慢。現在請朋友品嘗這些陜西名吃無疑是最佳選項,人家就是奔著這個來的。”他認為,飲食文化的火爆只是文化賦能旅游的一個縮影。隨著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文旅融合的效能已經逐步顯現。

展開陜西省黃河流域的文化旅游地圖,華山、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華清宮、延安革命紀念地、黃帝陵等知名旅游目的地遍布全省;高山、森林、濕地、草原、瀑布等多種地形地貌與文化遺址交相輝映。黃河沿線的文化游、民俗游、生態游、康養游、紅色游、鄉村游等旅游業態,豐富多樣,優質文化旅游產品持續涌現。隨著陜西黃河文化旅游聯盟的成立,該省的黃河文化旅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1年,黃河漂流馬拉松挑戰賽在黃河蘭州段42公里黃河風情線上開賽,與敦煌“玄奘之路”沙漠戈壁挑戰賽形成“雙雄會”;甘南“天下黃河第一彎”、蘭州黃河風情線、永靖黃河三峽、定西渭河源等黃河特色旅游景區及線路產品全面升級,不僅帶動了旅游,而且推動了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非遺主題旅游線路、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不斷豐富黃河文化旅游,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在河南,三門峽黃河文化旅游節已成功舉辦27屆,群眾廣泛參與的橫渡母親河、黃河大合唱節等逐漸形成品牌效應。2021年舉辦的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豐富的內容征服了各方游客與觀眾。啟動儀式通過“河之魂”“地之靈”“人之杰”等全面展示輝煌燦爛、綿延不息的黃河文化;黃河流域舞臺藝術精品演出季,通過精彩的文藝演出,展現黃河文化魅力;黃河文化主題藝術沙龍,生動詮釋“魅力黃河”“文脈黃河”“文明黃河”;黃河珍寶文物精品展,集中展示沿黃9省(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讓觀眾全方位了解黃河歷史、品讀黃河文化;黃河合唱周,匯聚沿黃9省(區),共同唱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黃河文化游,讓人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報記者 劉平安 李 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飛防”田間助農力保夏糧豐收

眼下正值山東小麥灌漿生長關鍵期,各地組織“飛防”專業技術人員,利用植保無人機對小麥開展“一噴三防”噴灑作業,為夏糧豐收提供支持和保...[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5-18

【我與祖國同奮進】讓黃河文化研究成為“香餑餑”

【我與祖國同奮進】??我從1990年開始關注和研究黃河及黃河文化。先后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并出版過《黃河與科技文明》《黃河流域的...[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5-18

【觀者有心】土遺址保護:莫把文物當土坡

【觀者有心】??日前,話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土城墻被游客當作滑梯”登上熱搜,引發熱議。天朗氣清之時,人們走出戶外踏青、郊游本是放...[詳細]
光明日報 2022-05-18

‘飛防’田間助農 力保夏糧豐收

在青島市平度田莊鎮幸福莊村,植保無人機在進行田間作業(5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眼下正值山東小麥灌漿生長關鍵期,各地組織“飛防”專...[詳細]
經濟參考報 2022-05-18

傳遞奮斗強軍正能量

在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以青春勵志為主題的“海校人·海校說”故事會上,基礎部外語教研室3名文職人員走上前臺,深情講述自己軍旅生涯的成長和...[詳細]
解放軍報 2022-05-18

散打冠軍的競速挑戰

“步頻要快,步幅要小,擺臂幅度再小一點……”訓練場上,蔣昌兵又在為戰友講解跑步的動作與要領。入伍前,蔣昌兵隨父母在山東省棗莊市讀書...[詳細]
解放軍報 2022-05-18

山東規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本報訊(駐山東記者蘇銳)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十四五”時期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簡稱《建設規劃》)。《建設規...[詳細]
中國文化報 2022-05-18

從“吹拉彈唱”轉向“協同開放”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新時代的基層文化服務陣地如何定位,專項文化服務如何保障質量,融入鄉村綜合治理還有哪些新辦法。定位 ...[詳細]
中國文化報 2022-05-18

山東省總工會十五屆六次全委會召開

本報訊(記者田國壘通訊員劉曉林)5月16日,山東省總工會十五屆六次全委會在濟南召開。山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兼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徐海榮...[詳細]
工人日報 2022-05-18

建五大家園提升職工幸福感

本報訊近年來,山東臨沂農商銀行暢通關心關愛職工“最后一公里”,將基層黨支部建設打造成黨委放心、職工信賴的“五大家園”,即重引領建設...[詳細]
工人日報 2022-05-18

浮華散去 中超“自救”

經過多次反復和調整后,新賽季中超聯賽即將迎來揭幕時刻——根據中國足協以及多家中超俱樂部的消息,2022賽季中超聯賽大概率將在6月上旬開...[詳細]
工人日報 2022-05-18

“民主議政日”議出了民意

“我提議應該咱本村村民優先”“這個承包費就該隨行就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4月5日,山東鄒平市韓店鎮實戶村“民主議政日”通過網絡...[詳細]
經濟日報 2022-05-18

山東發布民宿證照辦理新政 優化旅游民宿營商環境

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公安廳、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聯合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的通知》,切實幫助旅游企業紓困解困,推進旅游民宿...[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5-17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