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2-12-16 14:39:12
原標題:雪花紛飛時 冬至日舒長(二十四節氣)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雪花紛飛時 冬至日舒長(二十四節氣)
來源:人民日報
大雪
公歷每年12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55度的時候,冬天的第三個節氣—大雪,如期而來。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小雪、大雪之小大,并非形容降雪之多寡,而是形容積雪之有無。小雪時,雪隨下隨融,而到了大雪時,雪隨下隨積。“風后暖,雪后寒”,伴隨大雪而來的是氣溫的持續下降,此時,除華南和云南南部無冬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寒冷的冬季。
庭霰今朝落
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這個時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大雪時節,我國東北、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已達零下10攝氏度以下,黃河流域和華北地區氣溫也穩定在零攝氏度以下。此時,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已是大雪紛飛的景象。而在南方地區,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華南地區更是草木蔥蘢。
松間敲玉花
大雪時節,銀裝素裹,人們走出戶外,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賞雪景。在積雪深厚的地區,溜冰滑雪正當其時。而大自然“創作”的霧凇美景,與人類的雪雕冰雕,為冬天點染了夢幻的色彩。
“竹上松間敲玉花,最宜石鼎薦靈芽。”聽雪敲竹、煮雪烹茶,是舊時文人獨有的浪漫——自攜茶灶,雅集山林,敲落竹上松間的積雪用以煮茶,只見那茶湯透亮,香氣細膩,著實叫人艷羨。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咸”是許多人冬日里最熟悉的味道。在許多地方,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腌制的“咸貨”掛在屋檐的陽光下晾曬,也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應知兆有年
大雪節氣后,華北地區的冬小麥進入休眠狀態,麥田管理以保苗為主。在此期間,農民們往往會抓住田間農活較少的時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積肥造肥、處理秸稈、消滅越冬害蟲等。
大雪前后,江淮及以南地區的小麥、油菜等仍在緩慢生長,華南、西南地區的小麥則進入分蘗(niè)期,此時更要加強增溫保墑、清溝排水、追施臘肥等田間管理工作,為安全越冬和來春生長做好準備。
“喜見飄零雪,應知兆有年。”時至大雪,片片鵝毛,厚厚的積雪覆蓋著大地,帶來一冬的滋養,孕育來年的希望。
冬至
公歷每年12月22日前后,冬至來臨。此時“冰益壯,地始坼”,太陽行至黃經270度,正是隆冬時節。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之后,白晝漸長,所以“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已經測定出冬至,并在商周時期用文字記載下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測定并記錄下來的節氣之一。
天時轉日長
“冬至一陽生,天時轉日長。”冬至時節,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小,但氣溫還不算是最低。此后寒氣將不斷積累,加上西伯利亞寒潮的降溫作用,所以冬至后的小寒、大寒時節氣溫將更低。
冬至日后,盡管日照開始增加,但地表吸收的熱量仍然小于散失的熱量,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會繼續下降,我國大部分地區這時候也開始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普遍在零攝氏度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8攝氏度。除我國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有“冬至不過不冷”的說法。直到小寒或大寒時節,當熱量收支達到平衡之后,氣溫才能走出低谷。
窗間九九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我國民間有“冬至數九”的習俗,就是從冬至日數起(也有的從冬至日的第二天數起),每九天算做一九,一共九個九,前后八十一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由于各地氣候寒暖不一,歌詞也就有些區別。
到了明清時期,“畫九”“寫九”的習俗在士紳階層頗為流行,使“數九”反映的暖長寒消之氣候更加形象化,這便是“九九消寒圖”。有的是用書法筆下生春,有的是以丹青點染紅梅,人們希望以這種雅致和閑適的方式,度過漫長的冬季,直到冰消寒散,春色滿園。
陽生春又來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古人認為,冬至過后,白晝時間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祥的好日子,值得慶賀。對于中醫養生來說,“陽氣初生”的冬至也是重要的節氣。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寒冷的季節,在起居方面應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物,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以利于血液流暢。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適當進行御寒鍛煉,例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肌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預示著冬日已深,也呼喚著初春的到來,且讓我們暫停匆忙的腳步,回望一年的收獲與精彩,憧憬來年的美好生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