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2024-09-24 10:03:09
原標題:以螢燭之光 傳遞愛與溫暖
來源:金融時報
原標題:以螢燭之光 傳遞愛與溫暖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 趙小亮
通訊員 周曉冉
杜玉靜,43歲,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菏澤市分行宣傳群工部副部長。她勤勉敬業、真誠友善、熱心公益,以無私的奉獻、為民的情懷、有力度有溫度的志愿服務,書寫著“向上向善”的金融故事。她先后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中國人民銀行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財貿金融系統五一勞動獎章”“2023年度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公德獎”等多項殊榮。
扶貧濟困
山東話里有個詞叫“好心眼兒”,形容一個人心地善良、樂于助人。菏澤市分行杜玉靜就是這樣一位“好心眼兒”的人。她雖出身貧寒,又有兩個兒子需要撫養,但每每聽說周圍的人遇到困難時,都會熱心地伸出援手。同事孩子患重病,她二話沒說捐出5000元錢;看到同事小陳在朋友圈轉發的求助鏈接,她又微信轉賬5000元;同事小黃母親突發疾病,急需用錢,她第一時間捐出2000元;孩子同學的哥哥因交通事故住進重癥監護室,她立馬轉賬500元……
對認識的人如此,對素不相識的人,她也是如此。汶川地震、河南特大暴雨等自然災害時,她默默為災區捐款。新冠疫情來襲,她更是自愿捐款2300元。她還積極參與“貧困青少年鴻鵠計劃”“小荷學堂”關愛項目等愛心救助項目,參加菏澤市“希望工程認親會”,先后捐助3名貧困兒童。多年來,她通過水滴籌、輕松籌、騰訊公益等各類平臺捐款93次,累計捐款金額近5萬余元。
當問及她助人的理由時,她說,大概是為了紀念她去世的母親。從小到大母親堅韌善良、助人為樂的品質她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她學著母親的樣子做好事的時候,就感覺母親還活著一樣。
兌殘換零
2011年,在貨幣金銀科工作的杜玉靜發現,由于零殘幣面值小,大多數商戶起早貪黑忙于生計,沒時間去銀行柜臺兌換,導致手中積壓了很多的零殘幣。她便利用休息時間,走街串巷、上門幫老百姓兌換零殘幣,個人累計墊付資金3萬余元。
在她的帶動下,不斷有同事加入進來,菏澤市分行隨即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務隊。她帶領服務隊在兌換量較大的商戶設立兌殘聯系點、發放志愿服務卡,開通“殘幣兌換直通車”,定期前往農村大集、商品批發市場、社區超市等,集中開展兌殘志愿服務。
十多年來,她累計為群眾兌換殘幣400余萬元、零幣230余萬元。在收獲群眾普遍贊譽的同時,較好地凈化了當地人民幣流通環境。殘幣兌換志愿服務活動被中國人民銀行團委評為“我與央行共奮進”精品活動,“殘幣兌換直通車”做法入選中國人民銀行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亮點工作及典型做法。
凝聚愛心
杜玉靜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群人的力量是無限的。在她的組織、帶動下,杜玉靜志愿服務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服務內容由單純的兌殘換零擴展到假幣鑒定、金融知識宣傳、文明創建等,隊員也拓展到全市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累計開展“志愿兌殘惠民生”“脫貧攻堅 志愿同行”等志愿服務活動106次。
在一次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中,杜玉靜發現很多留守兒童生活環境差,家里連個像樣的書桌也沒有,只能趴在昏暗的角落里寫作業。于是她策劃發起“春芽行動”志愿服務項目,依托共青團山東省委“希望小屋”捐建活動,幫助農村困境兒童改善學習環境。活動中,她帶頭捐款1.2萬元,不辭辛苦地多方宣傳項目意義,發動金融系統員工積極參與,最終募集善款70余萬元,讓50多個困境兒童擁有了夢想中的“希望小屋”。“希望小屋”建成后,她及時組織志愿者與困境兒童結對,定期開展課業輔導,捐獻學習生活用品。
“春芽行動”項目被通報為山東省分行“金融為民優秀志愿服務項目”,被菏澤市授予“愛心貢獻獎”。“杜玉靜志愿服務隊”成為“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單位會員”,事跡在全國志愿服務“云展館”中展播。杜玉靜本人作為“全國向善向上好青年”出席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組織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