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2-17 08:36:12
原標題:破立統一中的“時代之眼”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破立統一中的“時代之眼”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孫曉娜
在今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山東美術成績斐然:王玉華《共享和美》,王承利、王耕雨《大河文明》分別榮獲綜合材料繪畫和工藝美術銀獎;李玉旺《筑夢》榮獲中國畫銅獎。此外,入選301件作品,其中進京作品47件,比上屆增加了4件。綜合材料繪畫、綜合畫種成績位居全國首位。中國畫、油畫、工藝美術與陶瓷藝術等畫種成績名列前茅。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山東美術館因組織工作貢獻突出,受到表彰。
從本屆展覽山東美術獲獎、進京和入選情況可見,近年來,作為美術大省的山東在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主旨、寫實與寫意的雙翼齊飛、藝術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泛化等方面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體現出自身獨具特色和風格多樣的創新性思考與發展,以及作品“量”和“質”的突破,正在大跨步向著美術強省邁進。
“中心偶像”與身份認同: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主旨
中西美術史中,為了表現出對被刻畫者的身份認同,藝術家往往會有意識地設置構圖中的“中心偶像”,通過正面像或者四分之三、五分之四等接近正臉的側臉,以“向心式”布局,或者背景空白、簡化,或者借用“光”的聚焦作用等方式,吸引觀者將視線投向構圖中心的主體人物,以凸顯其身份、地位等。
本屆美展出現了不少以“中心偶像”式構圖刻畫普通勞動者的優秀作品,體現出我國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彰顯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價值取向,展現出山東美術的人民視角和創作導向。愛崗敬業、“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勞動人民正面形象成為新時代美術的“中心偶像”。
以中國畫銅獎作品李玉旺《筑夢》為例,作者把建筑工人作為“中心偶像”,將四位正面稍事休息和一位側面站立、正在勞作的建筑工人同構,以頂天立地的豐碑式人物表現方式,將其涵蓋的各行各業建設者整體鮮活、樂觀、溫暖的精神風貌展現在觀者面前。他以三聯式構圖,以及工人各自不同的站位和微表情進行了時空轉場,并由此帶來視覺和心理的轉場。此外,還有國畫作品季頒《枕海暮歸人》、趙曉建《涼山娃》等,油畫作品馬蕾《青青子衿》、趙旸《喜看稻菽千重浪》、李洋《黃河鉆井隊40662隊》、張偉《漁光拾夢》、錢炳靈《時間話劇社的星期六》、張曉駿《我的祖國》等均是“中心偶像”式構圖。作者以不同的視角和風格,凸顯了“身份認同”的觀念,強化了對典型情境中典型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人民視角和創作主旨。
可見,“中心偶像”式構圖意在凸顯藝術家對其所塑造的主體人物的身份認同,體現出當代的價值導向和審美風尚,同時也很好地印證了主題性創作與風格的多樣化表現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新時代美學觀念。
應物象形與意在筆先:寫實與寫意的雙翼齊飛
本屆美展中多幅寫意和工寫結合作品的入選展現出全國性美展對于整個國家美術發展方向所起到的重要導向和調整作用,也充分體現出其較強的包容性和鼓勵創新的鮮明特點,同時也令人更加清晰地看到山東美術始終堅守和賡續傳統文脈中寫實與寫意雙軌并行的發展路徑和創新理路。
如果以辯證法的視角來看寫實與寫意,很難將二者截然分開,它們常常互為表里、相互補充交融。只不過,二者在側重點和具體表現形式上有著各自獨有的特點。例如,李玉旺《筑夢》在外在形式上感覺更傾向寫實風格,但是其中又運用了寫意性線條勾畫輪廓,以強化工人性格和情感特征的表現力和張力。這體現出作者將工筆與寫意、重彩與寫意進行融合性實驗的創新意圖,使得人物精神面貌更加放松、鮮活、生動。
此屆美展有不少寫意和工寫結合的作品入選,體現出“意在筆先”的情感張力,可謂是風格多樣。例如,人物畫中,于新生《陽春三月》、李兆虬《布谷催春》、楊曉剛《藏地圣顏》、孫棋《調味·人生》、馮超《共生》、孫藝峰《暖冬》、張帥《凡心所向》、趙曉建《涼山娃》、張萱子《青春編碼》等,以及其他題材,如楊文森《晨暉行動》、田俊杰《一片春心付海棠》、楊匯晨《耕海》、韓燁廷《星星之火》、李恩成《滴翠》、馬明耀《曦·前行》、孫克勤《盛世和風》、王鶴和楊光超《藍白·永鑄》、張京剛《游·守望》、孟凡玲《一灘鷗鷺》、郭洪蕖《“繩繩”不息》等。
寫意和工寫結合作品數量和質量的突破,多變的風格和題材,體現出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和山東省文聯、山東省美協的良苦用心,以及作者從觀看視角、構圖、造型和藝術語言等方面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多元思維方式,和其對獨特藝術風格的上下求索。
藝術創作與接受主體泛化:“人人都是藝術家”與全民美育
數智時代的新媒介、新場域以及如火如荼的自媒體使得藝術傳播速度空前提高,覆蓋人群也越來越廣,推動了藝術創作與接受主體的泛化,催生了新的藝術觀念,逐漸彌合了“藝術家”與“非藝術家”之間曾經難以逾越的界線與鴻溝。尤其是綜合材料繪畫的跨界性與跨越式大發展更加拉近甚至是消弭了藝術與大眾、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得“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全民美育成為可能。
經研究后發現,在入選作品中,由為數不少并非專門從事繪畫行業的創作主體所創作的作品同樣入選。他們可能來自各行各業,例如,油畫《陽光正好之集市系列NO.18》的作者趙華是山東省東營市某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第三屆中國美術獎中國畫金獎得主、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作者、第四屆中國美術獎中國畫銅獎得主李玉旺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是德州市地毯廠的設計師。此外還有其他行業的藝術創作主體、退休職工等。
而綜合材料繪畫,更如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胡偉所言,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拓荒者、排頭兵。自2023年8月31日山東省成功申辦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區以來,山東省文聯、山東省美協做了大量的籌備和展覽等相關工作。本屆美展的綜合材料繪畫以更加強大的包容性和兼收并蓄的特點廣泛吸引了各行各業的藝術創作主體積極投身于藝術創作創新之中,吸引了海量的受眾群體。其創作和接受主體的身份呈現出日漸泛化、大眾化的顯著特征。
新時代的藝術觀念不斷打破著原來刻意強調藝術自身的特殊性、神秘性的舊有觀念,轉向不斷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鴻溝,吸引更廣大的民眾共同參與藝術創作。藝術觀念的表達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鮮明特征。藝術走下“神壇”,賦予更多人“藝術話語表達權”和“藝術觀念表達機會”,極大豐富和拓展了藝術觀念和藝術美的內涵和外延。這既是藝術祛魅的歷程,又是重新賦魅的開始。“可參與性”“藝術話語表達權”和“藝術觀念表達機會”的魔力極大地擴大了美術,尤其是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范圍,賦予其無盡的魅力。
可見,藝術觀念的嬗變,將由少數人影響或者決定多數人審美的美育方式,轉變為多數人甚至是全民共同參與建構的美育方式,大大拓展了社會美育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因此,以逆向思維方式思考,新時代美術改變舊有觀念、祛魅傳統美術的歷程,其實也是建構新的觀念,并為傳統美術的當代創新重新賦魅的美學探索歷程。同時,藝術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泛化也正在強有力地推動著“人人都是藝術家”與全民美育的逐步實現。
由是觀之,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山東美術以破立統一的“時代之眼”實現了對新時代美術的思考與創新。這與山東省文聯、山東省美協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的領導下,以“常青樹”思維模式堅持推進美術精品創作和美術隊伍建設,以點帶面、以亮點和時事熱點等為切入點,通過杠桿思維不斷鼓勵突破、創新,以系統思維擁抱數智技術,構建數智化全方位服務于美術精品創作和展覽格局,并持續推動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內國際傳播的大美術體系等工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下一屆全國美展必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開新局創新機,全面推動美術力量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使其成為其中相當有活力和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部分,為新時代文化建設貢獻美術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全民美育進程。
(作者系山東藝術學院公共教育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藝術學和設計學理論等。本文系2024年度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中國畫逆向創新思維與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4CWYJ32)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