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12-31 08:54:12
原標題:數智融合 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數智融合 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推進思政課程數字化改革、數智化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推動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學院結合農林院校特色,遵循學校“雙一流”學科群整體規劃,從線下到線上,從課堂到田野,從理論到實踐,對標育才、由淺入深、縱橫兼濟、聯動創新,成功搭建形成“大思政課”格局的教學資源平臺,打造出基于知識圖譜的思政智慧課程。
“一線貫通”,凝練課程結構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學校“學用結合、學以實為貴,育人為本、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結合新型農林人才培養要求,積極探索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進行課程結構重塑。以新時代重大課題為問題主線,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之間的邏輯關聯,凝練教學內容,聚焦“問題靶標”;整合“紅綠資源”,厘清“問題界域”;教師引導式教學,打造“問題情境”;學生合作式學習,同構“問題磁場”。學生能夠直觀了解教學結構和知識脈絡,進行更高效的深度學習,實現“基礎感知階—認知理解階—體驗認同階—實踐內化階”逐級提升。
“二體搭建”,整合教學資源
實現思政育人元素和智能技術元素的深度融合。一是以“三全育人”為載體,搭建素材體系。依托自主創設的SPOC自主學習平臺、VR虛擬仿真資源等,多維整合校本、田野、網絡教學素材,同步掛載文本、題庫資源,建立多源供給機制。二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搭建知識體系。對教學體系進行圖形化數據結構重塑,一方面,建構知識地圖這一課程教學“劇本”,立體呈現課程內在邏輯,精準描述知識點;另一方面,打造知識圖譜這一個性化學習“引擎”,審慎界定課程知識結構以及各知識點的聯系,展現技能知識的完整畫像。
“三融協同”,鍛造教學特色
一是情懷嵌入、理念融通。以培養具有“愛農情懷、興農本領”的社會主義“新農人”為目標導向,以新時代農林院校專業特點鋪底(綠),以思政理論著色(紅),既講出“政治味”“理論味”,也講出“農田味”“泥土味”,實現家國情懷、愛農情懷涵育與專業素養教育的深度融通。二是問題導向、內容融匯。在系統論視域下,把新時代“三農”問題有機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整理問題清單,以基礎問題(課前自主學習)、熱點話題(課前反饋)、高階命題(課堂精講)、拓展議題(課堂展示或課后實踐)為基本類別,建構層次分明、螺旋式遞進并帶有綠色元素的“問題鏈”,幫助學生建立“爬梯”過程中的醒目“路標”。三是智慧思政、方法融合。深度把握“人—技術—教育”的關系,構建人文與技術同向同行的關聯性課程。一方面,利用知識圖譜為每名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路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深度學習;另一方面,發揮思政課程培根鑄魂功能,扎根社會現實,規避算法數據定向預制傾向,做到為技術立心,拓展智能生長空間,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域結合”,深化教學改革實踐
堅持在人機交互、人機共生的學習新生態中講好黨的創新理論,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增權的教學新樣態中強化價值引領。一是將思政教育與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教育教學智慧化。深入分析學情,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思政課程知識圖譜,成功開展混合式教學。二是將課堂教學與耕讀實踐相結合,實現實踐教學優質化。構筑課堂、線上、校園、田野“四位一體”實踐場域,以“讀”致“知”、以“耕”促“行”,促進耕讀教育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三是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地方思政教學資源,全面提升鑄魂育人成效。四是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學生考核精準化。利用大數據跟蹤反饋進行動態考核,將學生學習過程放在成長成才的軌道中記錄和評定。
思政智慧課程建設完成并推廣以來,學生的理論水平、問題意識、審辯式思維能力及自主探究性學習、合作式學習能力顯著增強,思政課堂活躍度、抬頭率、參與率明顯提升,學生“學農從農”意愿持續走高,踴躍參與學校組織的“萬名學子聯萬村,我為家鄉作貢獻”實踐調研和鄉村驛站科技助農活動。未來,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將立足思政理論課與農林專業“紅綠交融”教學特色,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為培養服務農業強國建設的新型農林人才貢獻力量。
(李波 馬婷婷 張方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